甲骨文,②金文,③小篆,④楷書。 圖片出處《細說漢字》
甲骨文,②金文,③小篆,④楷書。 圖片出處《細說漢字》
編者注:今天起,教育周刊將不定期地推出《說文解字》小專欄,講述那些關于漢字的有趣故事,特約作者為資深的文學編輯,希望讀者喜歡這個欄目,也歡迎讀者就此與我們交流。
■ 王二狗
甲骨文中的“學”字,很像一雙手在操持著什么,有人說是在結網,有人說是在架屋,還有人說像是算籌。巫祝之事在殷商時代是重要的事情,需要嚴格的傳習,我以為“學”的字形或許是在學習巫祝之術。但無論如何,“學而時習之”就是“學”的本義。到了金文中,學習的主體“子”出現了,被寫在了下面,“學”字的字形有了今天大概的眉目。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學”是“覺悟”的意思,基本準確,雖然對字形的解釋有商榷的余地。隸書、楷書,“學”字字形基本沒有太大變化。今天的簡化字,是在將“學”字上半部分草寫楷化后得到的。
“學”有兩個含義:“模范”和“模仿”。成為某一學說,就是成為了某一成型的理論范式,“學說”的“學”就有樹立模范的意味。有人樹立了模范,才會有人照著模仿,模仿會了,就是學會了。“學”有一個異體字“斅”,用來表達“樹立模范,供人學習”的含義。《說文解字》收錄的“學”的第一字形就是“斅”,許慎以為“學”是“斅”的省體。
而告訴別人學什么,怎么學,這個意義有點像是“教”。
許慎說“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教”字有一種金文的寫法就很接近“斅”,或者說“斅”字在金文中,有時候被訓為“學”,有時候被訓為“教”。而且,這兩個字上古的讀音也差不多,即使現在,“學”的舊讀,仍然與“教”同韻。有這么一個笑話,北方某語文老師指著黑板上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對學生說:“這個字念‘xué’,不念‘xiáo’,這是我剛學(‘xiáo’)來的。”
甲骨文的“教”一點也不溫婉,一個刻苦學習的孩子,旁邊多了一只掄著皮鞭的手。雖然現在“教”的一邊寫成“孝”,但是從源頭上看,“教”和“孝”一點關系也沒有。所以,讀書學習的事,不是為了父母,而是扎扎實實地為了自己。所以,“棍棒底下出孝子”也不是好的教育方式。私塾先生的戒尺,舊事戲班的打戲,都是這種教育精神的寫照。不過,這種棍棒和教學的認知,已經被現代教育否定了。
“教”和“學”的分化,其實是一個動作的兩個不同的方向。類似的關系還有“受”和“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