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案齊眉圖
□谷正中
盤點古代剩男剩女生活史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真實歷史上的孔子并不古板,二十歲娶妻,知食色性也,編輯《詩經》時將歌唱男女結合的《關睢》置首,其目的或勸剩男剩女不要迷戀放縱的青春。
可惜事與愿違,《詩經·周南·漢廣》記:“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有人認為“游女”就是剩女——不接受男子的婚求而有自己思想的孤獨女人。這些披古風悠然隨舟飄蕩于清清漢水的女子,或許追求與自然融為一體自由自在,甘愿為無所歸依的剩女。
真實歷史比《詩經》更骨感,在講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古代,因為價值觀、貧窮、出身、戰爭、制度、生理等原因,制造了無數難以被后人觀照的剩男剩女群體,古稱“獨”,與“鰥寡孤”并列。
1949年以后公開出版物稱“大齡青年”,以示不歧視。
大禹,剩男剩女勵志的榜樣
多大年齡未婚就進入剩男剩女之列?周代有“男子三十,女子二十”結婚一說,而且一位傳說中人物就是如此——大禹。
《吳越春秋》載:“禹三十未娶,行至涂山,恐時之暮,失其制度”。這位年屆三十當時最忙碌的公務員,在走群眾路線時來到了涂山,深刻認識到結婚的重要性,遂娶涂山氏結束單身。大禹的確是剩男剩女勵志的榜樣,但從古代人均年齡較低來看,男人到三十結婚不太可能,一般而言,過了二十不婚便是剩男。
歷朝歷代亦有適婚年齡規定。越王勾踐有令,“男子二十不娶,女子十七不嫁,要罪其父母。”晉武帝泰始九年(273年)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北周武帝有詔:自今以后,男年十五,女十三以上……所在軍民以時嫁婚。
大唐詩人李頎《古意》記載,“遼東小婦年十五”,李白的《長干行》有稱,“十四為君婦”,后來玄宗有敕“男年十五,女年十三,聽婚嫁”。大宋時代,司馬光在《書儀》中稱,“婚齡男十六以上,女十四以上”。元明清之后,大抵如司馬光所言。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男子二十歲以上,女子十六歲以上未婚就成了“大齡青年”。
梅妻鶴子,剩男有佳話
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中國傳統社會,不認同這個主流價值觀的剩男剩女需要勇氣。
中國第一個因為信仰(為了長生不老)成為剩男的,也許是東漢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佛學傳入后,漢人世界第一個皈依佛門的剩男是北魏時期朱士行(法名八戒),他也是第一個西行取經的出家人,千百年后在吳承恩的筆下,他從“朱八戒”成了蠢笨、慵懶的“豬八戒”。
第一個女尼是東晉彭城(今徐州)仲令議,她的父親官至武威太守,她在洛陽聽了來自罽賓國(今克什米爾)高僧智山講佛后潛心為佛,并于公元357年受戒。五胡亂華時的后趙有女尼在都城鄴修行,前燕時多至200女尼。
在儒家統治的世俗社會這些剩男剩女不入流,但北宋的林逋把這個世界提升了好幾千米。
這位處士隱居杭州孤山,不娶無子,而植梅放鶴,稱“梅妻鶴子”。他的《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梅花的傳神寫照,為千古絕唱。南宋孤山修建皇家寺廟,獨留下他的墳墓。
據考證,杜甫也是剩男,他在三十歲后才娶了老婆。剩男時期杜甫的肉體與靈魂都盛著大唐磅礴氣韻與家族貴族底蘊,沒有一絲漢人以孝、隱的形式博取名譽的功利色彩。
舉案齊眉,好大一塊牌坊
主流的儒家思想似乎不想放棄對剩男剩女的關心,于是在這個世界立了一個牌坊,掛了牌匾,上書“舉案齊眉”四字。
故事男主角姓梁,叫梁鴻,字伯鸞;女主角姓孟,叫孟光,字德曜。梁鴻的父親是城門校尉,封為修遠伯,早亡,太學畢業后在上林苑養豬(不要認為現在北京大學畢業后養豬就了不起,梁生早就干過),不小心著火燒毀鄰家的財物,因家貧不能賠償只好給鄰看門。世人聞其賢德愿與之婚姻而不得。
同縣一位三十歲的老剩女,體肥而黑,力可舉臼,非賢如梁鴻者不嫁。長得難看,眼光還很高,典型的自戀型人格。可沒想到,兩人真的結婚,梁鴻嫌孟女衣綺縞,敷粉墨,估計是覺得她長這么難看,越打扮越不舒服。于是孟女改變裝束著布衣,隱于世,與鴻生舉案齊眉。
孟光應是史上明確記載的第一個剩女。但日后學她模樣“非賢不嫁”的故事也有,就如“范進中舉”的胡屠戶,看那50多歲的老女婿中了舉人便炫耀起來:“想著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長到三十多歲,多少有錢的富戶要和我結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
原來,范進的媳婦也是三十多歲的老姑娘,屠戶的女兒最終也只能嫁個貧窮潦倒的老童生。
宮女四萬,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后人在考察大清時期東北婚姻狀況時寫道,“男女十三四歲即結婚,至二十歲以上方結婚者,俱為貧人。”一語道破天機,貧窮造就出來的大齡青年才是史上剩男剩女的主流。
女子因家貧而不能出嫁,白居易有詩:“綠窗貧家女,寂寞二十余。荊釵不直錢,衣上無真珠。幾回人欲聘,臨日又踟躊。”那時紡織女工是剩女的主力軍,元稹《織婦詞》告訴我們:“在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
有點姿色的可以賣入宮中,漢元帝劉奭后宮多達三千人,《新唐書》記載“開元、天寶中宮嬪大率至四萬。”她們常出現在富有同情心文人的詩文中。杜牧《阿房宮賦》云:“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更多宮女的命運如白居易《上陽白發人》所云:“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發新,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玄宗未年初選入,入時十六年六十。”
“打光棍”,做官府的爪牙
部分通過自宮后入宮脫貧致富,這種剩男,殷商稱為“寺人”。這個群體有多大?唐中宗時,太監總數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達千人,玄宗時,宦官多而濫,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明天啟三年,征募太監缺額3000人,結果應征者多達2萬人,不得不擴編1500人,剩下的安置在京郊南苑的收容所。在《山堂別集》一書中記載,一個村就有900男子凈身準備入宮。
清光緒帝時太監多達9000人,因為財政匱乏不得不裁減編制,最后還留下了1900人,宣統帝時宮里還有500人。
另外有些天性頑劣的貧男,成了唐宋時街頭的閑人、幫閑。“光棍”在明代并不是一個中性詞,專指這類閑人,又叫“逸夫”、“喇唬”、“打光棍”。他們與官府勾結,充當其爪牙,其實就是無惡不作的二流子、地痞、無賴。明代有兩位著名的“打光棍”王玉、王海,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專門在通政司與兵防衙門前,攔截告狀的平民與送問囚犯。
軍營也是一個龐大的剩男集中營,所以后世流行“當兵一年母豬變貂禪”一說可以為證。如果碰到一個好上司,老兵或許可以成一個家。宋朝鎮江妓女韓香與葉姓將軍的公子交往,因為身份的原因葉將軍不許二人結婚,將她許給了一名聽話的老兵。但這個老兵沒有福份,韓香情迷葉公子,自盡而亡。
青衣半世,然后只影空房
很多史學家不承認中國有嚴格意義的西方奴隸制,但奴婢制長期存在卻是事實。奴婢是史上剩男剩女又一主力軍。
晉代石祟的婢女非但婚姻不能自主,生命也時有危險,他在酒席上居然以砍殺婢女為樂事。在唐元明都有明確規定主仆不可為婚。
近世奴婢制在部分地區十分盛行。明時廣東人林鉞巖十分同情這群剩男剩女,“人家畜奴,及笄而嫁者,十無一二。往往逗留淹固,蹉跎歲月,至三四十歲,猶不知正夫妻之倫,完室家之好。”徽南人多地少,丈夫一般外出經商,所以盛行奴婢,“婦持家政,以男仆入室為嫌,畜婢無配,甚至終身不享。此風休寧為最。”
也有少數幸運的婢女。魏晉時期名人裴秀就是尚書令裴潛魏與灶婢合生,宋代名臣陳了翁、潘良貴都是婢女所生。
明御史大夫吉秉中兒子吉之任在游虎丘時迷戀上一官家的奴婢秋香,賣身為奴與秋香接觸,這情節看官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后來的小說家們把吉之任偷換成唐伯虎。
清人陶澍與黃氏有婚約,娶親當日女家悔婚,黃家婢女主動“調包”被陶家娶回而不知。陶澍后來中進士,成為兩江總督,這位婢女勇敢地捉住了自己的幸福,不僅告別剩女時代而且搏了個誥命出身。
好運氣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奴婢過著“白發盈頭,猶是雙鬟婢子;青衣半世,然后只影空房”的孤獨生活。清代潮陽陳家的家奴金祥在陳家中道衰落之時,非但沒有離開,而且憑著自己的經營本領幫助陳家再致富,年過四十仍不婚,后勞累而死。金祥是孤身奴仆的經典榜樣。
——據《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