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諸葛亮的暫隱選擇及影響

2015/1/19 9:59:56 點擊數: 【字體:

    蔣波,男,湘潭大學歷史系講師,2012年博士畢業于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本文出自其博士論文《秦漢時期的隱逸現象及相關問題研究》。

    博士導師:西北大學教授   余華青

    通訊評委: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王子今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鄧瑞全

    “仕”或“隱”是古代士人的兩種主要人生選擇,同時由于實際情況的變化,他們常常“有道則現,無道則隱”,在仕隱之間轉換角色。諸葛亮便是如此,他少年時代在故鄉瑯琊度過,一生大部分時間仕于蜀國,期間則一度隱居躬耕。而且出于多方面的考慮,諸葛亮的隱居生活長達十年之久,這段經歷對他本人產生了重要影響。

    據《三國志》本傳載,漢末天下遽變,諸葛亮跟隨叔父諸葛玄避亂南下,但后來并沒入仕素與叔父“有舊”的荊州牧劉表,而是選擇隱居躬耕。當然從日后的自述看,他并不甘心老死山林,所以只是暫隱。然而這段“暫隱”生活為何長達十余年?個中原因較為復雜,如安身保命、家族變故、擇主而仕等,學界對這些原因有過討論,此不贅引。

    除上述原因外,我們以為還存在一個隱士心態問題。就當時的實際情況而言,諸葛亮主動出仕的可能性不大,《前出師表》里說得很明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不求聞達于諸侯”可以理解為“不求諸侯”,即不愿屈身求仕。高度自尊乃隱士階層的群體心理,他們即使有出仕可能,也往往“只可來招,不愿屈致”。漢魏之際的隱士多是這樣,有的甚至屢次被征才肯出仕。諸葛亮亦是如此,他這一心態在《三國志》本傳中有跡可循:“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好友徐庶對諸葛亮的自尊、清高心理看得很清楚。

    同時,諸葛亮早年“自比管樂”等行為也暗含了這方面的意思。管仲曾侍俸公子糾,與公子小白(齊桓公)有過節,最后因鮑叔的推薦得到齊桓公重用;樂毅在趙、魏、燕之間游說不得志,后受燕昭王重用,以為亞卿。諸葛亮之所以自比管仲、樂毅,不僅表明他自信過人,也暗示與管樂一樣,希望能得到明主賞識。唐代汪遵有一首詩歌《南陽》這樣寫道:“若非先主垂三顧,誰識茅廬一臥龍。”一個“識”字用得十分傳神,反映了諸葛亮當時的“待識”心態。

    正因為后來劉備的識才,諸葛亮多次表露出知遇報恩之心,“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大凡隱士往往如此,他們重視氣節與內心完善而看輕外物,一旦得到別人的尊重與認可,又表現出“士為知己者死”的一面。

    因為“擇主”“待識”等原因,諸葛亮過起了躬耕隴畝“晨夜從容”的隱居生活。當然除了躬耕,他還博讀廣取,拜師交友,了解時局。這一段生活對他的學識、見識、性格等方面均產生過重要影響。

    首先,諸葛亮熟悉軍事、天文、地理多方面知識,又洞察時局,跟十年隱居不無關系。期間諸葛亮博覽經傳,還拜師求學。求學的對象包括本地名士與外來流寓人士,因為當時荊州較為穩定,吸納了眾多人才,《后漢書·袁紹劉表列傳下》曰:“(劉表)招誘有方,威懷兼洽,其奸猾宿賊更為效用,萬里肅清,大小咸悅而服之。關西、兗、豫學士歸者蓋有千數,表安尉賑贍,皆得資全。”諸葛亮尋師訪學可考者,有黃承彥、龐德公、司馬徽、酆玖等人。其中諸葛亮每次見龐德公“獨拜床下”,德公亦器重亮,稱他為“臥龍”(《三國志·蜀書·龐統傳》注引《襄陽記》)。諸葛亮又從司馬徽學,司馬徽賞識其才性,向他推薦深諳謀略之道的汝南酆玖,“司馬徽謂亮曰:‘以君才,當訪名師,益加學問。汝南靈山酆公玖熟諳韜略,余嘗過而請教,如蠡測海,盍往求之’”!通過耕讀、游學、拜師,諸葛亮的知識結構逐漸完備,為他日后善于計謀、長于辭令、精于發明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諸葛亮通過拜師游學了解到外面局勢的動向,因為他隱居之地處于南北交錯地帶,也是曹操勢力與劉表割據的分野,這里消息靈通,能隨時從師友那里了解天下大勢。當時司馬徽稱贊諸葛亮“識時務”,就包含了清楚大勢、大事的意思。由于這一緣故,諸葛亮與劉備交談,未出茅廬卻明曉時局變化。

    其次,性格魅力日益完善,處事能力更加成熟。諸葛亮隱居當初“每自比于管仲、樂毅”,還“常抱膝長嘯”,難免書生意氣,甚至對刺史、郡守均不放在眼里,自視甚高。“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魏略》)經過多年靜隱,諸葛亮狂傲的個性有所改變,變得溫和謙虛、小心謹慎,如劉備請他出山,他反復試探,待劉備三顧之后才敞開心扉侃侃而談。此外,諸葛亮交往的青年才俊崔州平、徐庶等的生活態度,以及他們對人生得失的權衡,都給他諸多啟發。《三國志·蜀書·董和傳》記諸葛亮后來回憶與崔州平、徐庶的情誼,曾感慨不已:“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后交元直,勤見啟誨。”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在《歷史研究》中指出,隱士們經過隱居已是一個“變容”了的人,“成了一個改變了的人物”。諸葛亮隱居十年同樣經歷了一個“變容”過程,他從十六七歲的少年成長為各方面都較成熟的“臥龍”,從一個意氣書生蛻變為“識時務”的“俊杰”。

    總之,隱居生活是諸葛亮人生的重要階段,對他本人各方面產生過重要影響。認識這一點有利于我們全面理解、評價諸葛亮,尤其在當下的諸葛亮討論中,對于防止盲目“神化”及刻意貶低、徹底否定的偏頗,或有一定參考價值。作者:蔣波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