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謙
漢畫像磚是一種表面有模印、彩繪或雕刻圖像的建筑用磚,它形制多樣、圖案精彩、主題豐富,深刻反映了漢代的社會風情和審美風格,是中國美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若干年來,漢畫像磚一直為學界、藝界、藏界所珍視,許多碩儒名士收羅品題。歷史地看,一個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必然烙上其特有的文明印記,一個產業門類或具體產品往往體現出物質和文化的多重特征。而漢代流行的畫像磚藝術曾經出現了產業化、專業化、品牌化的發展軌跡,筆者認為,這為現代文化產業研究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案例。
漢畫像磚融建筑的實用性與圖像的藝術性為一體,呈現出專業化、規模化的生產組織特征。從考古研究的結果看,首先,漢畫像磚的制作是程序化、標準化的,大體有加工治泥、刻制模板、脫制磚坯、拍印圖像、燒制成磚等多道工序。其次,漢畫像磚是根據購買者訂單大小確定其工程量及收益的。一座墓室建筑的規模往往是其主人身份、財富的體現,同時也決定了畫像磚及各類建筑磚使用的品種、規格、數量和質量。
值得注意的是,漢畫像磚出現了藝術圖像模式化復制量產的產業特征。如何使藝術品生產實現一定產能并保持品質,這也是現代文化產業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之一。漢畫像磚在制作過程中創造性地廣泛使用了模塑制作工藝,即將不同內容、大小的圖像刻制成模板,用模板在半干的磚坯上拍印出圖案;或直接將圖像制作成坯模,再脫制畫像磚坯進行燒造。這一發明使畫像磚生產滿足更多消費者需求成為可能,它既可以在一塊磚體上重復循環使用,也可以在更多磚體上進行無限制的批量生產。圖像模板制作的藝術水平決定了畫像磚的藝術和商業價值,精美的圖模具有了品牌化的意義。有西方學者從中國漢字、青銅器、兵馬俑、建筑等切入專題研究了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問題,稱之為“工廠藝術”,工藝美術化的漢畫像磚應該更符合這一提法。此外,漢畫像磚還呈現出就近規模化生產的地域特征。
從內容上看,漢畫像磚具有豐富的文化創意與設計內涵。與現代的商業藝術旨趣相似,漢畫像磚在選擇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上很好地迎合了兩漢社會大眾化的精神追求,所以在消費市場上才能使官民士庶趨之若鶩。首先,漢畫像磚的創作主題契合了兩漢“孝悌之至光于四海”的文化核心價值理念,或是表現墓主人進入神仙靈境的幸福生活,伏羲女媧、龍鳳、神靈、仙鶴、天馬、宮闕、星斗等組合成一個美麗新世界;或是表現孝子“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竭盡孝道的喪祭場景。其次,漢畫像磚對出行、田獵、宴飲、歌舞、斗雞、故事等現實生活做了類型化的提煉,并寫實或夸張地展現出來,漢代人奔放、進取、歡樂、恣肆的精神得到了張揚。這些藝術渲染在市場營銷上是有親和力的,與購買者容易產生強烈共鳴。此外,不同地域的漢畫像磚融入了多樣性的地方文化元素,如鄭州地區的漢畫像磚多歌舞題材,與詩經中的“鄭風淫”的描述一脈相承;南陽地區的畫像磚則多了幾分巫楚風格的影響。
總之,以文化時尚、消費需求和市場導向來配置資源,推動社會生產的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是研究漢畫像磚給我們帶來的深刻啟示。透過這種“穿越”,不難發現,古代文化藝術產品生產與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