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報怨”原意是如果以德報怨的話,那么以什么來報德呢?“三思而后行”本是孔子用來批評季文子做事謹小慎微、優柔寡斷的話……看到這些,你是否驚呆了?
近日,有網友在微博發出常用名言完整版,眾多網友看后紛紛表示:這些一直當作人生座右銘的名言,其原意與今意居然大相徑庭。后人真的解讀歪了圣賢之意嗎?業內專家則表示:偏離本意并不為錯,這些新的解讀賦予古文以生命力,顯然更富有時代特色。
網友 知道真相,眼淚掉下來
看了名言的完整含義,不少網友表示長知識了。有網友認為,我們一直在誤讀古人的經典,應該更正過來。網友“心靜則靜008”就說:學不可以虎頭蛇尾、淺嘗輒止,看到此才如夢方醒。
也有網友表示,有的名言脫離原文后,“曲解”的涵義更美、更深刻,可以不用改回來。
“小學的時候,看到‘相濡以沫’的寓言故事感覺很美好,當時就想,萬物皆有情。今天你卻告訴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才是其本意,我寧愿斷章取義”,網友“小漠Lilbear”說。
網友“咱們微博吧”也認為:古代名人的許多言語,之所以能千古流傳,有時候也多虧后人的“斷章取義”,所以可以當作善意的謊言,其“斷章取義”的本意在于引導人,傳遞正能量。
網友高熊評論道,“閉門造車”的含義在使用中出現了演變。他告訴記者,這個詞原是褒義詞,但現在大家認為它是貶義詞,“不過,這個詞的原意是什么、出自哪里,我確實不清楚。”
觀點 新解讀賦予時代性
“語言的理解本身就應該可以不斷賦予時代性,并不要求一定要遵循它最早的原始意義。”昨日,《咬文嚼字》雜志主編黃安靖在微博上表示,來源于古文中的成語或名句,都是從原文中截取或歸納出來的,只能表示原文中的部分意思。帶著我們今天的意識形態去解讀名句,只能說沒有回歸到最原始的意義上,卻并談不上“錯”。
身為小學語文老師的80后網友金金也告訴記者,“相濡以沫”這個詞在低年級的教學中較少涉及。當記者告知這個詞的完整喻意時,她承認“無牽掛的心靈境界”這層含義,平時確實忽略了。
這幾句的原意,你知道嗎?
三思而后行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
解讀:季文子每件事必多次思考才去做,孔子聽到后說:“兩次考慮后就可以了。”在這里,其實是孔子批評季文子做事謹小慎微、優柔寡斷。
以德報怨
原文:或曰:“以德報怨如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
解讀:孔子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以德報怨的話,那么以什么來報德呢?”也就是說,孔子主張的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以德報德,而絕非以德報怨。
閉門造車
原文:閉門造車,出門合轍。——《景德傳燈錄·卷十九·余杭大錢山從襲禪師》
解讀:“閉門造車”在原文中的意思是說經過充分準備、精細制作,車子出門合乎軌道,可暢通無阻。
相濡以沫
原文: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莊子·大宗師》
解讀:原文意思是有一條泉水干了,兩條魚困在里面,彼此吐出泡沫來濕潤對方;與其如此,還不如各自回到廣闊的江河湖海。這其實是莊子借物喻人,表達一種無牽無掛的心靈境界。
綜合新浪、重商
[彈幕]
中國先秦古人的性格其實很豪爽灑脫的,沒那么多條條框框,孔子孟子都很可愛。后代為了達成自己某些目的,比如為了封建統治,禁錮人腦,往往故意曲解古人本意。比如以德報怨都說是古人說的,但是古人是教育你“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每次看到老祖宗創造的經典,就自慚形穢,覺得自己好沒文化的飄過。
這么多年,我們一直都是一知半解啊。
早就知道了,不過說出來周圍人都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