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的幾種官職
車道平
翻閱漢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積十五年心血寫成的《史記》一書,就會發現文中記下不少官職名稱。其中有文官、武官;有執法官、外交官等。官職名稱之多、之復雜,確是值得研究的。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封建王朝自上而下都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統治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襲了幾千年。
古時,相當于丞相之位的高級官員稱“司徒”、“令尹”、“上卿”、“太尉”、“左徒”、“御史大夫”等。掌管朝中人事大權的官謂之“中正”;最高執法的官稱“廷尉”;擔任秘書或秘書長職務的官稱“中書令”(皇帝的秘書)、“長史”;當朝監察部門的官員稱“司過”;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為之“大行”、“大鴻盧”等;掌管京城地面事宜的官吏謂之“內史”;管理參政大權的官稱“大司農”、“少府”等;掌軍中行政事務的官稱“軍侯”、軍法官為之“軍司馬”,管軍馬糧草即后勤供應的稱“廄將”;專管巡城捕盜的官吏為“中尉”。當然,這與當代軍銜制中的“中尉”是不一樣的;管理國家畜牧業發展的官謂之“乘田”;縣及縣以下的地方官稱作“令”或“令史”。
到了清代,文官、武官各分九品,并分別以服飾上的九種動物圖像表明官職的品級。
隨著歷史的發展,官職的位置及名稱等相繼發生了顯著變化。但是,整個國家的組織機構還保持了舊有的輪廓,只不過是機構細密得多,龐大得多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