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衣式彩繪男俑。 記者 熊明 攝
你見過“mini(迷你)版”的兵馬俑嗎?知道冷兵器時代的新式武器長啥樣,漢代的賭博游戲怎么玩嗎?2月4日,“漢景帝的地下王國——陜西漢陽陵文物特展”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開展,精選自陜西漢陽陵博物館的120件(套)館藏文物盡數亮相,包括各式出土人物陶俑、生活器具、車馬器具、兵器等,為山城市民揭開2000多年前漢朝風貌的神秘“面紗”。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5月31日,市民可前往免費參觀。
“mini版兵馬俑”手臂去哪兒了?
“哇,怎么全都沒有手臂?”4日,觀展市民指著一整排缺臂陶俑驚嘆道。
記者看到,缺臂陶傭色如真人,顏面和身體為橙紅色,頭發、須眉、瞳仁呈黑色。其中多數陶俑都含春帶喜、面色平和,似乎向觀者訴說著“文景之治”的和樂盛世。
記者了解到,它們原先是“著衣式陶俑”,主要出土于帝陵外葬坑和南、北區從葬坑,身份包括軍士、侍從和宦官。男俑一般高56至62厘米,女俑高約53厘米,是真人的1/3,身體各部分基本合乎比例,堪稱“mini版兵馬俑”。
它們手臂去哪兒了?漢陽陵博物館館長侯寧彬介紹,這些裸俑早年埋葬時裝有木質臂膀,同時穿著代表各自不同身份的衣服,但經過2000多年地下環境的腐蝕,衣物和木臂腐朽殆盡,發掘出土時全成了缺臂的“裸體俑”。
“四合一”駑機長啥樣?
展覽中,景帝陵寢中隨葬的各式兵器也悉數亮相。
侯寧斌說,漢陽陵出土兵器類文物有遠程兵器類的弩機、箭鏃,長兵器矛、戈、戟,以及短兵器刀、劍等。這些兵器多出自南區從葬坑,是專門為從葬坑中陶俑裝備用的,形體均同于陶俑而成比例縮小,為原物的1/3大小。
展覽現場有一種隨葬的青銅色弩機,只有巴掌大小,據傳這是當時普遍使用的新式武器。“在冷兵器時代,它可謂是最先進的一種兵器。”侯寧彬介紹,弩機安裝在弓上,具有延時、貯力、瞄準、擊發四合一的功能,其上端鉤弦用的部位稱作“牙”,用于瞄準的部位稱作“望山”,下端的扳機叫“懸刀”。“這一時期弩機的大小有所區別,小弩機用手即可張開,而中弩機需要靠腳用力蹬才可拉弦,至于特大號弩機往往與重達100克的特大號箭頭搭配使用,而張開這張弩機就要用杠桿了。”侯寧彬說。
賭博游戲埋下“七國之亂”禍根
現場展出的一件形狀獨特的“怪家伙”惹來眾人駐足圍觀。它長、寬均約33厘米,形似正方體,表面刻有幾根直線形軌跡。
“它是拿來作賭博游戲的道具。”侯寧彬介紹,這種游戲名為“六博”,產生于春秋戰國,是中國目前所知最早流行于世、并具有完整規則的一種賭博游戲。道具分為棋子、箸等。本次展出的是六博的棋盤,由于年代久遠,文獻記載零亂,其規則已無從考證。
不要小看這個“六博”,它還曾埋下了西漢歷史上“七國之亂”的禍根。史料記載,漢文帝時,劉氏宗室同姓諸侯王勢力逐漸壯大,吳王劉濞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表面上行臣子之禮,每年親赴長安朝拜皇帝,并時常派遣自己的兒子到長安聯絡感情。有一次,吳太子來長安,漢文帝安排太子劉啟與吳太子兩人飲宴游玩。他們在玩六博棋時,因搶棋道而發生爭執,劉啟一怒之下將棋盤打在了吳太子的太陽穴上,頃刻之間,吳太子氣絕身亡。
吳王劉濞后來以此為名起兵叛亂,史稱“七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