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文歷史講解綜藝的走紅,每周一次的《原來是這樣》也逐漸成為很多家長和學生追的綜藝節目。節目中講解的眾多詞語的古今變化,不僅令觀眾大開眼界,更讓家長們開始流行帶著孩子去尋找古代詞匯的一些演變過程。
主持人沈濤舉例,“譬如‘難兄難弟’一詞,現在我們將‘難’字讀作第四聲,用這個詞語來形容彼此處于同樣困難境地,共患難的人。而‘難兄難弟’中的‘難’字,最初是該讀第二聲的。”
原來,漢靈帝時期,有個叫陳宴的人,有元方和季方兩個兒子,都功業有成,尊長愛幼,德行甚佳。“一次,元方和季方的兒子談及人品問題,都極自豪地夸贊各自父親的功德,一時間爭論得不可開交。于是他們找到陳宴評理,但陳宴對于兩兒子究竟誰的品行更高一時間也難以分辨,便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這里的‘難’是‘難以’的意思,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難’字逐漸被人們讀成了含有‘災禍’之意的第四聲,這個詞語的意思也就因此發生了變化。”
“大紅大紫”來來形容人氣特別旺。“在‘大紅大紫’這一成語中,‘大紅’由于是正紅色,自古以來就特別受到中國人的歡迎,用來形容紅紅火火的狀態并不奇怪。但作為中間色的紫色和‘大紅’放在一起來形容這種極受歡迎的狀態,這與‘紫色’在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逆襲有著莫大的關聯。”華少解釋,“在封建社會時期,顏色也有著貴賤之分,最早的時候只有貧賤的百姓家中會穿紫色的衣服,是地位低下的代表。但在齊桓公時期,紫色作為貧賤色的命運卻得到了逆天的改變。”王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