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彥林
春節,一個在古老中國傳承幾千年,備受中國人重視的傳統節日,在中國人心目中神圣而高貴。
春節,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傳說在遠古時代,“年”是種非常兇殘的動物,長期生活在海底,每到除夕夜就成群出來覓食,所到之處,人畜無一幸免。所以,每到除夕前夜,在外打獵的親人都爭相回家與親人團聚,躲避這場災難。人們發現“年”雖很兇殘,但有“三怕”,即怕火、怕紅色、怕響聲,于是每到除夕夜,就穿起紅衣裳,家家貼上紅對聯,燃放爆竹。“年”看到紅色和火把,聽到竹子炸響的聲音,便逃之夭夭。這辦法、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內容大都是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迎禧接福、祈求豐年,形式也帶有濃郁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
春節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經過年代的更替和歲月的洗禮,頑強地生存保留了下來。它記錄著前輩與自然抗爭的歷史足跡,象征著勤勞、智慧、勇敢的中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這是流淌在中國人血液里、刻在中國人靈魂深處的東西,是全體中國人乃至全球華人的共同精神殿堂!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草木萌動復蘇,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萬物蔥蘢。當新春來臨,必然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春節將至,家家各有期待,人人懷揣心愿,以看似雷同的形式和方式,迎接各自心目中的新年。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人們記憶中鄉村的年,才是最值得留戀,最有味道的。
季節推開臘月的大門,春節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古典女子,插一枝大紅的燈絨花,迎著飄舞的瑞雪,走進五谷豐登的農歷和鄉村古老純樸的風俗,在莊稼人的心坎上做窩筑巢。閃光的鎬頭和彎把犁,大汗淋漓的農事,躲在粉刷一新的墻角憩息。裸露金黃牙齒的玉米棒、鮮紅的辣椒串和粗獷沙啞的播種謠掛在屋檐下,打探春耕的消息。辛勤勞作一年的莊稼人忙著趕集上店、置辦年貨。精明強悍的小伙子和花枝招展的姑娘,系上紅綾綠緞的長腰帶,風風火火地練習踩高蹺、耍旱船。孩童們高舉五顏六色的燈籠,等待火爆爆的鞭炮爬上竹竿梢……臘月,是山鄉一年中最興奮、最勞神的日子,也是莊稼人一年中最閑暇、最疲倦的日子。
春節,是中國最大、最隆重的節日。春節臨近,人們無論旅途多么遙遠,總把顛簸和疲倦捆進鼓囊囊的背包,在年夜鐘聲敲響之前,走進一副火紅耀眼的春聯,走進親人特別是父母那殷切期盼的眼神。臘月三十除夕夜,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皆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黏黏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天一抹黑,孩子們早已拿著香火或煙卷,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著耳朵,遠遠地探著身子點上,其他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那響聲……轉瞬,伴隨清脆的鐘聲和辭歲的儀式,舊年歷已翻完最后一頁,春天一步踏入新的年歷,大家翹望歲月的金錘邁著急促而堅定的步子,跨越二十四節氣,敲響老老少少增歲添壽的莊嚴時刻。人們爭相點燃鞭炮,挑旺爐火,溫熱老酒,守住勤勞善良的美德和五彩斑斕的期冀,渴望一年望不到頭的好收成、好運氣。
莊稼人與土地生死相依,自古是一對孿生兄弟。如今農家的日子恰似見風就長的紫色豌豆花,互相憋著勁,攀比長勢和高低。因為勞動,才有平凡而壯美的生命和享受快樂的權利,才有甜潤脆亮的歌聲和甜蜜溫馨的節日。
一年奔波, 端午節你可以不回家,中秋節也可以不回家,但到了春節,無論天南海北、老人孩童,也不分年齡、性別、地域,人們都千里迢迢地趕回家,停靠在溫馨的家庭港灣。春節時,在神州大地,在全球所有華人聚居地,大家共同歡聚和興奮。這就是年的魅力。
許多朋友說,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意思了。的確,春節在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心目中,正逐漸失去它的吸引力。過年,對于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已經不再是穿新衣服,吃可口美味那么具有誘惑力了。再加上經濟社會發展、生活水平提高、個性化彰顯,且春節的過法也往往程式化,形式單一,缺乏洋節的刺激、新鮮、時尚和娛樂性,因而一些人將其淡化為平常而普通的日子。
網絡化與地球村的時代,“人遠天涯近”。社會更需要有一個情感交流與親情匯聚的節日,調適心情,豐富生活。春節給我們提供了回歸傳統與祖先對話的機緣。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交流的增加,春節的影響漸漸大起來了。由于春節倡導和諧、和美、團結、愉快、歡樂的主旨,與當今世界人民盼和平發展、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望相契合,可以說不管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有中國人的足跡,就有春節存在,跳中國秧歌,賞歡快鑼鼓,看彩燈閃爍,觀龍獅狂舞,聽爆竹驚天,品禮花綻放,書迎春桃符,吟詩唱歌,吃團圓飯、春晚聯歡……到處洋溢春節的味道。
中國春節,已愈來愈全球化和國際化。它是全世界珍存下來不可多得的古老而傳統的民俗,這一文化遺產的獨特光芒,正讓人類共享著親情的溫暖,團聚的歡樂與和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