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記者 程嵐嵐)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一元復始,故又稱為“上元節”。按照民間的傳統,天上皓月高懸,人間彩燈萬盞,以示天人同慶,共祝團圓。這一天的活動也是豐富多彩,重在一個“鬧”字。南京市博物館的王濤表示,在古時,人們就有全家人先在家中賞月、吃元宵,而后出門燃爆竹、放焰花、猜燈謎,通宵達旦的風俗。
“歷史上,這一天有各種各樣的風俗,沈括《夢溪筆談》中就曾記載有迎廁姑的習俗:‘正月望夜(十五晚上),迎廁姑謂之紫姑……’”王濤遺憾地說,可惜現在已經見不到了。在民間,廁姑也叫紫姑。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遭到大婦嫉妒,于正月十五夜里被害死于廁所。天帝憐憫紫姑的遭遇,于是命她為廁神。于是,古代就有了迎紫姑的習俗。每到迎紫姑這一天的夜晚,人們就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放置于廁所、廚房等處的門口,進行迎接和祭祀,請她保佑蠶桑豐收、人畜平安。實際上,這個習俗真實地反映了善良百姓同情弱者的思想情感。
王濤表示,元宵節傳承至今,已經消失的風俗其實還有不少。除了“迎廁姑”外,“打十番”也是早已消失的古代風俗之一。“‘打十番’俗名打鑼鼓,其實就是敲鑼打鼓。”古時大家子弟,每組7-10人,每人一件樂器,集合演奏。月明之夜,游行于秦淮旁,“人行月中,音度水上,殊有清趣……”王濤告訴記者,元宵節這天,其實也是古代男女之間約會的好日子。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恰恰印證了一點。
“請春酒”這個風俗,現在絕大多數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了。不過,生活在南京的長輩們,這兩天卻在為“請春酒”而忙活著。“說白了,就是這兩天家里要擺上一桌子的新鮮蔬菜,比如白芹、韭黃、薺菜、馬蘭頭、枸杞芽等等,招呼親友品嘗,尤其為婦女和老人慶祝。”王濤說,“請春酒”寓意著祝福親朋好友健康長壽。“古人最講究‘天人合一’。元宵節這天已經開春,農作物在泥土里蟄伏了一個冬天,吸足了大地的精華后破土而出,古人認為如果在這時把這些剛發芽的農作物吃下去,就能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從而達到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