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是個段子大王,打趣聰明人是他的拿手好戲,調侃傻瓜蛋是他的獨門絕活。
三位鶴發童顏的老翁結伴而行,路人好奇,打聽他們的年齡。第一位老翁說:“我的年齡多大?早已記不得了。我只依稀記得,年輕時與盤古(開辟天地的神話人物)有過交情。”第二位老翁說:“每當滄海變成桑田的時候,我就用一支竹簽做記號,如今我標記過的竹簽已堆滿十間屋子。”第三位老人說:“我喜歡吃蟠桃,吃完了就將桃核扔在昆侖山下,最近才發現桃核與昆侖山一樣高了。”——三位老翁吹牛不打草稿,也不怕把牛皮吹成破漁網。蘇東坡認為,盡管他們把牛吹上了天,但并不比朝生暮死的蜉蝣更了不起。
古人逢年過節,為了祈福和避邪,喜歡用桃木做成祥符,用艾葉扎成假人,將它們懸掛在大門兩側。總是艾人在上,桃符在下。有一天,桃符仰起頭罵艾人:“你是什么東西?竟敢搶占上風!”艾人俯首對桃符說:“你已經半截身子入土,怎敢與我較量高低?”桃符與艾人大開罵戰,門神實在看不過眼了,就笑著勸解道:“你們只不過是傍人門戶,居然還有心有力爭這口閑氣!”——世間確實有不少男女,死愛面子活受罪,自己沒根底,沒著落,卻把虛榮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蘇東坡調侃的就是這類可憐蟲。
螺與蚌在島上相逢。蚌對螺說:“你的形體優美,就像俊秀的鸞鳳和孤獨的云朵,縱然地位不高,也足以令我敬重。”聽了蚌的話,螺心里頓時產生了一股不平之氣,它說:“你講的是公道話。但我想不通,為什么珍珠這樣的寶貝,造物主不肯給我,卻反而愿意給你呢?”蚌說:“這沒辦法,造物主只肯將寶貝授予內慧的,不肯將寶貝授給外秀的。我張開口,你就能見到我的心。你的外表雖美,但內慧不夠,所以只能不辭勞苦,委曲求全。”——很顯然,蘇東坡更看重坦誠相見、具備真才實學的人,對徒有其表、自以為是的人缺乏好感。
京城有個道士,在相國寺附近兜售一些官方明令禁止的符咒和藥方,他打出一則廣告:“專賣不輸錢的神奇驗方。”京城賭徒不少,這個廣告特別吸引眼球。有位富家公子癡迷于蒲博,他毫不猶豫,花費重金買斷了這個驗方。道士反復叮囑,公子回家之后才可打開信封,否則就會失靈。那位富家公子回家后,急不可耐地揭曉謎底,一張黃紙上只寫了十二個字:“唯有不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道士故弄玄虛,這句玩笑話幫他賺到了一大筆錢,但他的驗方確實無懈可擊,富家公子明明做了冤大頭,也找不出理由去官府狀告道士詐騙錢財。
一位姓王的讀書人酒后失足,掉進了汴河里。河神將他扶出水面,對他說:“先生名下有三十萬料錢(宋朝官吏除俸祿外,另給食料,或折錢發放,這種錢即為料錢),要是死在此地,那到何處去消費這筆錢啊?”第二年,這位姓王的讀書人就高中了狀元。另一位讀書人進京趕考,次次名落孫山,他心生一計,效仿王狀元,假裝醉酒失足,掉入汴河中。河神同樣將他扶出水面。他喜出望外,趕緊問河神:“我名下有多少料錢?”河神說:“我不知道。不過你有三百甕咸菜,沒地方消賬。”——命不如人,他氣炸肺也沒用。蘇東坡調侃的是那些缺乏自知之明的人,東施效顰,自取其辱。
杜黃裳年紀輕輕,喜歡做好事,積陰德。他看見路邊的枯骨,就動手安葬,不讓它們在荒野中暴露。孤魂野鬼很感激,就想方設法報答他,讓他有時挖到寶劍,有時挖到金子、銀子。有個讀書人決定照葫蘆畫瓢,在雪地里,他拾到一根枯骨,就趕緊典押自己的棉衣,去安葬它,奢望獲取高額回報。他忍饑耐寒,等到三更,才聽見一個娘娘腔的野鬼在屋檐上叫道:“秀才,秀才,你會不會唱《涼州》、《伊州》這兩首歌?我是唐朝開元年間跳舞的藝人,愿與秀才合作,表演個節目,感謝你的善舉!”——這就叫所望非所得,所得非所望。杜黃裳做好事,不圖回報,自有厚報。窮秀才做好事,貪圖厚報,結果啼笑皆非。
聽蘇東坡講段子,笑過之后,你還得細細咂摸一番,余味往往勝過初味。會吃蟹的人總喜歡剔凈蟹鰲中的碎肉,是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