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通史的視野與宏觀的角度——評袁祖亮先生的《中國災害通史》

2014/12/26 14:32:12 點擊數(shù): 【字體:

通史的視野與宏觀的角度——評袁祖亮先生的《中國災害通史》

    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災害問題伴隨著一直是人類社會所面臨的一個難題。但災害進入歷史學者的視野,卻是上世紀三十年代鄧云特先生出版的《中國救荒史》,他開拓了這一學術研究領域的先河。但該書的缺陷也是以后諸多學者多談到的,多依靠正史記載,在研究中不免存在諸多遺漏。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社會史逐漸興起,災害問題又成為史學領域關注的重點,諸多學者投入到災害史的研究之中,成果豐碩。目前災害史研究,斷代和專門成果頗多,但一直缺乏一套整體研究災害史的叢書。最近,第一套系統(tǒng)研究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災害的多卷本學術著作——《中國災害通史》,由鄭州大學教授袁祖亮先生擔任主編,歷六年之功完成,這套叢書分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共8卷530余萬字。對中國歷史上數(shù)千年來所發(fā)生的主要自然災害——水災、旱災、風災、雹災、疫病、震災、蟲災、雪災等災害的具體情況、時空分布、頻次規(guī)律、波及區(qū)域、危害程度、相互之影響及其有關規(guī)律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地探討,且闡述了古人面對災害的種種認識及災害思想,以及當時社會的救災舉措、防災理念等。每卷之后,還附有自然災害年表,而且增列有古今地名對照,讓讀者節(jié)省翻檢之勞,一目了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災害史研究的學術空白。
這套叢書雖然是斷代史的體系,但卻是通史的視野,以宏觀的角度縱向分析歷代災害概況、防災救災體制、災害思想等諸多問題。因此它也就不僅跨越了斷代災害史的時間局限,擺脫區(qū)域災害史的空間束縛,也遠離了災害通史研究中內(nèi)容的淺顯與貧乏。除此之外,通過細讀該書,發(fā)現(xiàn)該書最大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資料翔實。古代災害史料的收集與整理,是災害史研究的基石。這項工作可以追溯到19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的災害研究者利用了古代史志、雜錄、宮廷檔案等文獻資料,對中國古代的災害史料統(tǒng)計,計算出災害發(fā)生的頻率與程度,為后來者做了開拓性的工作。不過由于時代的局限,對諸多材料還存在遺漏之處。而該套叢書在資料上至少在宋元前的資料還是很充實的,比如引用了古代朝鮮史料《三國史記》,對研究東北地區(qū)的災害確有幫助,而這個史料以往的研究者多忽視而沒有很好利用。此外,作者的非常注重學術前史的研究,基本上收羅了每個時段的相關研究成果,為后來者提供了比較好的研究思路和線索。

    第二,考證較為詳細。當前不少學者在研究災害史中,貪多求全,卻全然不看原始出處、不顧史料的甄別,越引越錯。但該書作者在廣泛搜集史料的同時,卻沒有忽視對史料的考證辨析。災害史其實與其他歷史研究一樣,都面臨著史料的真?zhèn)螁栴}。有些史料其實是古人重復記載,有些史料則是傳抄錯誤,即便是同一史書內(nèi)也存在記載差異,比如在唐代災害史的研究中就經(jīng)常面臨著這一問題,同一災害現(xiàn)象在《新唐書》與《舊唐書》兩本正史記載中差異較多,有些無論是受災時間、損失程度、波及范圍都截然不同。面對這一情況,作者對部分史料進行了辨析考證,對于一些難下結論的史料,作者不輕易否定或肯定,而是進行了存疑、附錄,體現(xiàn)了該套叢書嚴謹?shù)膽B(tài)度。也正是在對史料進行一定考證的基礎上,該書在每卷之后都附有古今地名對照,清楚的標注了災害發(fā)生區(qū)域,使得讀者對災害發(fā)生區(qū)域、波及范圍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這無疑也是許多研究災害史學者所忽視的問題。另外也是在詳加考證的基礎上,作者對一些記載模糊的災害發(fā)生時間不僅確切到年份,還具體到月份,足見作者所下的工夫之深。

    第三,內(nèi)容全面。在翔實史料、嚴謹考證之后,該書以統(tǒng)一的體例詳細的論述自先秦至清代不同時期的災害總體特征、各類災害概況、防災救災實踐、災害思想,最后附錄歷代災害年表。該書基本囊括了歷史上的各種災害,除了水旱災害之外,還包括疫災、蟲災、雹災、凍災、震災、風災等,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比較扎實的基礎。該書除對防災救災實踐詳細論述之外,也較多的關注災害亞文化。一次災害發(fā)生可能只是對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活動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但多次災害之后,就會形成災害亞文化,對人們的心理、文化、制度、信仰等都會造成影響,并逐漸沉淀,成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書每卷都較多的論述了災害思想及災害對人群影響,這些無疑是對災害亞文化研究的體現(xiàn)。

    當然這套叢書也有一些期待改進的地方。首先,宋元以后方志、碑銘、筆記、書信等資料宏富,不僅國內(nèi),域外也有不少記載中國的災害,這確實為宋代、特別是明清時期災害史的研究增加了資料收集的難度。作者亦未能突破這一藩籬,宋元之后各卷仍以正史為主,其他材料雖有引用,但用之甚少。其次,該書對個別災害類型收集也存在遺漏問題,比如魏晉南北朝卷對“木雨冰”這類凍災沒有收集。2008年發(fā)生在南方的冰凍雨雪災害,南方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凍雨,其與史書記載的“木雨冰”頗為相似,因此,“木雨冰”也是有著一定的研究價值。第三,災害史的研究目前成果較多,從事研究的學者需要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的交叉。但這兩者之間存在相互隔閡,人文學者對史料的掌握比較豐富,但缺乏自然科學背景,自然科學的學者能熟練運用其知識去研究和解釋各種災害現(xiàn)象,對災害進行定性定量分析,但在史料收集上有一定的遺漏,缺乏對史料的考證。而該書的作者則無疑偏重前者,二者需要很好的結合。

    本叢書是一套研究歷史時期各種災害的書籍,應該對歷史時期的災害進行一個總體性的評價。布羅代爾認為歷史時間有長時段的、中時段的和短時段的,本套從書分成八卷,可以說對中時段和短時段的災害史研究較為通透;如果再從長時段去看這段歷史,高屋建瓴的對其進行總結升華,無疑會使這一問題的研究跨上更高、更新的臺階。劉芮君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文化中原》雜志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途W(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網(wǎng)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