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南朝四百八十寺?其實一共共226座

2015/6/1 14:29:53 點擊數: 【字體:

南朝四百八十寺?其實一共共226座

陳作霖的《金陵瑣志九種》

    “大腳仙,咸板鴨,玄色緞子琉璃塔。”南京地區曾流傳過這樣一首民謠。其中,“大腳仙”就是大腳女人,當時人們把南京相貌俊俏而不纏足的女仆稱為“大腳仙”。而玄色緞子則是指云錦,琉璃塔自然就是指大名鼎鼎的大報恩寺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一提到江南佛寺,總會想起杜牧這句唐詩。香煙繚繞、梵剎林立,古都金陵可謂佛脈悠遠,但即便在六朝時期,也還真沒有四百八十座那么多。因為早在清末,就有個愛較真的學者考證出南朝的南京城共有226座寺廟。

    今天記者介紹的傳世名著,是清末民初父子兩代人的力著——《金陵瑣志九種》,書中就詳細描寫了南京咸板鴨享譽全國的歷史。南京文壇父子陳作霖、陳詒紱共同著述成一家之言的佳話至今仍在流傳。江南時報記者黃勇

    “南京夢華錄”對今天的名城建設也很有啟迪

    文壇父子在中國有很多,但父子倆共同著述成一家之言的佳話,陳作霖、陳詒紱卻演繹得最為生動。陳作霖的《鳳麓小志》、《東城志略》、《運瀆橋道小志》以及其子陳詒紱的《石城山志》等九種書,共同向人們展示了最有南京味的“地域文化”。書中內容涉及南京山川、里巷、街衢、橋梁、寺廟、祠宇、園林的變遷、手工業的發展以及風土人情的變化,是研究南京歷史和地名的重要鄉邦文獻。

    陳作霖以畢生精力搜集、整理、編纂、出版南京地方文獻,曾四入官辦志局,手眼俱高;著作數十種,多經實地踏勘尋訪,信而有征。1918年,陳作霖還以81歲高齡,出任江蘇省通志館總纂,直至1920年去世,為南京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歷史財富。陳詒紱也是幼承庭訓,治學嚴謹,后來子承父業,成為近代南京著名史志專家。

    其實細究起來,所謂的“九種”,父親陳作霖撰寫了《運瀆橋道小志》《鳳麓小志》《東城志略》《金陵物產風土志》《炳燭里談》,陳詒紱則撰寫《鐘南淮北區域志》《石城山志》《金陵園墅志》。還有一種《南朝佛寺志》則是陳作霖通過記載六朝佛寺的書勾稽而成,甚至還有段版權的“小插曲”。

    南京著名文史學者、作家薛冰是《金陵瑣志九種》的推薦人。在他看來,書中除《南朝佛寺志》系勾稽考證六朝佛寺者,其余八種則以清道光以降至抗戰前夕著者親歷見聞,對南京街市沿革、經濟發展、風俗變遷、園墅興衰以至前賢軼事、風物名產作切實寫照,且追源溯流,綱目明晰,文字生動。“今天讀來,只要融會貫通,對南京古都文化還是能有多方位的客觀了解的,對今天的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其實也很有啟迪。”

    位于南京朝天宮街道的市民文體中心二樓,是個史志館,取名“可園”,正是用了陳作霖睌年生活的金陵名園——可園二字。這里擺放著陳作霖所著的《金陵通紀》《金陵通傳》《金陵瑣志五種》地方志書籍,而桌面上、墻壁上也貼著各種關于陳作霖的介紹。

    可園就位于安品街21號,歷史上的可園是一個大宅子,有養和軒、望蔣墩等景點二十多處。不過如今隨著老城南的落寞,這里如今已經很是破舊。

    民國,南京人更愛吃的是板鴨

    到了南京,提到鹽水鴨,有的人會流口水。南京著名學者薛冰說,明、清兩代,南京板鴨曾經是進貢皇帝的“貢鴨”。到了當代,南京人依舊愛吃鴨子不假,但如今人們幾乎都不吃板鴨,而愛吃鹽水鴨。不過在民國時候,板鴨才是最受歡迎的。陳作霖在《金陵物產風土志》中,大談過南京人的“吃鴨經”:“鴨非金陵所產也,率于邵泊、高郵間取之。么鳧穉鶩,千百成群,渡江而南,闌池塘以蓄之,約以十旬,肥美可食。殺而去其毛,生鬻諸市,謂之水晶鴨。叉火炙皮,紅而不焦,謂之烤鴨。涂醬于膚,煮使味透,謂之醬鴨。而皆不及鹽水鴨之為上品也,淡而旨,肥而不濃。至冬則鹽漬日久,呼為板鴨,遠方人喜購之,以為饋獻。”

    薛冰認為,那個時候,到了冬天,鴨子全靠飼料喂養,養著它成本又太高,所以制成板鴨,恰好又便于遠銷。“現在鹽水鴨的真空包裝保險問題解決了,板鴨也就幾乎退出了市場。”

    薛冰回憶,南京直到20世紀50年代,還有板鴨的副產品燒鴨湯,大些的鴨子店里有的賣,很便宜,幾分錢就可以端一小鍋回家。南京人喜歡用這鴨湯煨蘿卜,成為了一味家常菜。“現在飯店里的老鴨湯是看不到蘿卜了。”

    《金陵物產風土志》還寫下了不少今天看來依舊垂涎的美食。如早點,書中記載:“茶社小品,干絲為良。取百葉干片縷切之,浸以醬汁,點以生姜,厥味清腴。南門城灣觀音庵善制之。報恩寺僧能作梅豆,取黃豆以飴糖、紅曲煮之,摻以梅子,其色味極鮮妍,向以鍋底廒著名。(地在西天寺后,深如窖,有茶肆。)今則各社皆以之供茗飲矣。”

    又如,酒。書中記載:“孝陵衛所沽者曰‘衛酒’。甜而濃,易醉人,有‘迎風倒’之名,即南鄉之封缸酒也。又土制燒酒,謂之大麥沖,城中飲此者甚鮮。密糟則甕貯之,漬魚、肉于中,夏之食之,謂之糟魚糟肉,與醉蟹之不能經久者異矣。”

    南朝四百八十寺?南京究竟多少寺

    佛教東來后,南京佛寺連綿興起,寺廟眾多。晚唐詩人杜牧《江南春》絕句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使金陵佛都聲名遠揚。但詩中所寫的“四百八十寺”其實只是為適應詩格的約數,并非確指。

    到了清代,金陵佛寺已大為衰落。清代著名藏書家孫文川曾專門寫出《金陵六朝古寺考》書稿二冊。可惜的是,《金陵六朝古寺考》還沒來得及刊印,孫文川已經去世。另一位藏書家劉世珩收得該手稿,并將書稿借給他的前輩學者陳作霖一閱。

    有記載,當時陳作霖歷時5月,將此書稿重新考訂,改名為《南朝佛寺志》,正式出版問世。其上卷記東吳、東晉、劉宋三代,下卷錄蕭齊、梁、陳三代,共收南朝六代100多年間金陵佛寺226所。書中,陳作霖先生特別注明:“此書稿為上元孫文川所蒐采,索之于貴池劉聚卿處。”

    然而,按劉世珩原先的意思,本希望協助陳作霖考訂刊印此書,但陳作霖卻先行獨自刊印。劉世珩對此不無抱憾,于是把《金陵六朝古寺考》重新編輯,修訂為6卷的《南朝寺考》并出版。

    《金陵六朝古寺考》記六朝佛寺224座。陳作霖《南朝佛寺志》增加了2座,即陳朝的義和寺與四無畏寺,共226座。而《南朝寺考》則由劉世珩增補了齊代的齊福寺,達到227座。

     仿照《水經注》, 寫出清涼山的風土人情

    陳作霖家族也把治學的家風沿襲下來,子孫后代中不少人從事歷史研究。比如陳作霖的孫子陳祖同是江蘇省志的編纂者之一,記錄陳作霖口述,整理、出版《可園備忘錄》,而陳作霖的重孫、已經去世的陳鳴鐘也是史學家,曾任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館員。

    其中更為突出的是,陳作霖之子陳詒紱,他寫出了《鐘南淮北區域志》《石城山志》《金陵園墅志》,后來和其父的《金陵瑣志五種》以及勾稽的《南朝佛寺志》,一起歸納為九種,變為《金陵瑣志九種》,由南京出版社出版。

    其中,《石城山志》書成于1917年左右。石城山又名石頭山,即今南京城西之清涼山。石城山自古與鐘山齊名,“鐘山龍盤,石頭虎踞”。石城山西接明城墻,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書以石城山為中心,分山北路、山南路、山東路三個部分,山北路至北城獅子山段城墻而至,山南路至新街口而至,山東路至干河沿而至,西面以明城墻為界。陳詒紱仿照中國記錄河流最有名的《水經注》一書的體例,詳細敘述了這一區域的名勝古跡和風土人情。

    而想了解南京歷代所見的著名園墅,共分3卷、計180頁的《金陵園墅志》也是一網打盡。如:愚園、隨園、鼓樓公園、五洲公園、莫愁湖公園外,還有不為人所熟知的園墅。可以說南京歷史上的園墅,都網羅其中。不僅有南京城內的園墅,還有城外的園墅。如:淳溪西隴的楊氏園;江寧湯山的陶廬;上新河的三山二水之堂、牛首山的天闕山房等等。此外,袁枚的《隨園記》、《隨園后記》等歷代金陵園墅游記,以及王安石《江寧府園示元度詩》、龔賢《半畝園詩》等各朝有關金陵園墅的詩歌,也都收錄在書中。

    《金陵園墅志》早已成為研究南京園墅興廢、了解南京歷史的重要文獻。陳詒紱甚至在《金陵園墅志》描摹過他的宅子可園的樣子,建筑及景點有二十多處,如養和軒、望蔣墩、延清亭、蔬香圃、棠芬書屋、瑞華館、凝暉室等。隨著歲月流逝,這些繁華早已無蹤。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江南時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