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古代人怎樣發現了時間的秘密?

2015/6/1 14:35:53 點擊數: 【字體:

  一年有十二個月,三百六十五天,每天有二十四個小時。每個小時有六十分鐘,而每分鐘有六十秒。這套來自西方的時間制度,我們都早已習慣了。時間就在我們身邊。天上飛的飛機,地上跑的火車,大街上所有匆匆來去的人們,都走在時間的刻度上。但是,在西方的時間制度走進我們的生活之前,我們中國古代的先民們依靠的是怎樣的時間體系?他們究竟是根據什么安排自己的時間生活?

  循環是時間生活最重要的特征。晝往夜來,月升月落,春夏秋冬,時間的腳步循環往復永不停歇。而先民們對時間的認識,有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最早被發現的時間刻度單位應當是“日”。太陽是全世界人認識時間的第一個標志物。先秦時代的《擊壤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陽的升與落是一日勞作和休息的標志。由晝與夜組成的一天,則是一年的基本單位。漢字中,“旦”字表示太陽剛剛升起,把“旦”倒過來就是古體字的“昏”。隨著先民們認識的深入,白天和黑夜又被細分!蹲髠鳌酚涊d“日之數十,故有十時”,這種劃分一日為十時的方法,應當和古代傳說羲和生了十個太陽相關。但后來普遍流行的是一日為十二時辰的分法。一日分為十二時辰,一個時辰相當于我們今天的兩個小時。比日大一號的刻度是月。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月亮定期的循環變化。王國維在釋讀殷商時代青銅器上的文字后指出,殷商時代已經分一月為四:自一日至七八日曰初吉,自八九日已降至十四五日曰既生霸,自十五六日以后至二十二三日曰既望,自二十三日以后至于晦日曰既死霸?芍敃r已經對月亮的變化周期有了非常清楚的認識。

  認識日和月相對容易,因為太陽和月亮的循環變化直接看得到,但認識季節就有一定的難度。四季中古人最先認識的是春天和秋天。這是由于對農業生產來說,春種和秋收是最重要的。甲骨文中到現在還沒有發現“夏”字。“冬”字雖然有,但表達的是“終”字的意思。大概因為古人長時期熟悉了“春”和“秋”的劃分,即便“夏”“冬”被發明后,有些古籍說起四時,依舊把春秋連起來,把四季說成“春秋冬夏”,這就是習慣的力量啊。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被命名為《春秋》,應當就和這一古老的習慣有關。

  “年”是我們時間生活中最大的單位,認識它就更需要對于自然加以整體把握的思考能力。典籍記載北宋時女真族記年齡用自己看過幾度草青為標志。這種以草木枯榮為一年的習慣很多民族都有。不過漢民族很早就發現了白天用立木測日影的方法。古人用這樣簡單的方法發現了冬至和夏至這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由此延伸出春分和秋分。在兩分兩至之上,又發展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最后發展成二十四節氣。中國古人認識一年的另一個途徑來自于夜晚對于星星的觀察。經過精密的觀測,古人發現了頭頂的星空上,北極星永遠安定地掛在北方,而北斗七星按照季節不斷地旋轉,斗勺柄春天指東,夏天指南,秋天指西,冬天指北。聰明的古人于是把星空分成了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個星區,又在每個星區選出代表性的七顆星,這就是二十八星宿。如果把一年的時間比喻為一個鐘表表盤,那么北極星就是鐘表的表芯,北斗七星就是指針,而二十八星宿則是周圍的時間刻度。遙想古人第一次發現這片星空就是一個巨大時鐘的瞬間,他們的心情該是怎樣的激動啊。遙望神秘的宇宙,發現時間秘密,曾給他們的思想帶來過怎樣的沖擊呢?

  依靠對于日、月、星的觀測,在春秋戰國以前中國古人已經建立了對日、月、四季和年的基本認識。實際上除了天文,古人還在身邊的自然變化中發現了無數時間的刻度。他們發現到了一個季節鹿會生角,到另一個季節鹿角會脫落,發現大雁、伯勞等候鳥總是按照季節飛來,又按照季節飛去,發現花開花落、雷雨風霜都是和時間的循環密切相關。所有這一切,后來被一點點編組到古代時間的譜系中。其中最體系化最有代表性的是“七十二候”。“七十二候”把二十四節氣的每一個節氣一分為三,并按時序分別選取三種物候編成。每一種物候都是可以作為時間變化標志的自然現象。發展到這個階段,中國人已經通過對天文地理的觀察,完全地掌握了大自然時間變化的秘密。這些有關時間的知識,對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意義重大。因為一旦清楚了時間循環的鏈條,古人就可以預先知道大自然即將發生的許多變化。人們可以按照歷法有條不紊地安排一年的生產和生活,未來由未知變成可知。古代中國人由此依循大自然變化規律生產和生活,并從中抽象出敬天順時、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觀念。這些觀念構成了我們中國文化最核心的理念,直到今天依舊發揮著重要作用。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新成立的中華民國決定順應世界潮流使用西歷。但因為中國的傳統歷法生于中華這塊土地,并已深深融入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直到今天依舊是我們時間生活非常重要的部分。要理解這一點,只要比較一下元旦和春節在我們生活中的分量就足夠了。

  (作者劉曉峰,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長期研究古代時間文化。)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天津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