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聳立的中國黑茶博物館 王青山 攝
人工揀茶沿襲至今 王青山 攝
李定新
在湘中安化山區的資水河畔,有一個千年的古老村落——黃沙坪。它曾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也是中俄“萬里茶路”的重要起點。作為歷史上重要的古茶市,這里曾經人煙稠密,商賈云集。清代安化知縣劉翎忠詠黃沙坪盛況曰:“茶市斯為最,人煙兩岸稠。置身熙攘外,唯有水中鷗。”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座古茶市已是藏在深閨人未知,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如今,隨著安化黑茶的火爆,古茶市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繁榮與輝煌,當那古老滄桑卻依舊靚麗的容顏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人們送給了它一個新的稱謂:湘中最美古茶市。
歷史遺存:
見證湖湘茶市輝煌
據史記載,這里三面環山、一面臨水,云蒸霧繞,雨露豐盈,葉嫩肉厚的大葉茶“山涯水畔、不種自生”,加之物產豐富,水運交通便利,自漢代起便成為了人群集散之地。宋熙寧五年(1072年)安化置縣后,這里漸漸發展成一個小村落。因建在黃沙坡的底部、沿資江南岸的一處臺地上,故得名“黃沙坪”。 明清時期安化黑茶成為官茶后,這里便成為茶馬古道上重要的起始地,晉陜甘等外地茶商云集,漸漸演變成一個重要的古茶市。安化的黑茶自此下資江、入洞庭、經長江到漢口,遠銷西北、蒙古、俄羅斯。
漫步在這個古老的村落,與安化黑茶相關的文化文物遺存隨處可見。這些飽經風雨滄桑的寶貝,珍珠一樣散落在各個不起眼的角落,訴說著歷史留下的故事……
老街古建筑群:黃沙坪老街古建筑群建于明末清初,主要集中在村落東部沿河地帶,民國時期有居民1100多人,木質建筑200多棟。至今尚存的古民居60多棟,人口數百人。這些古民居有的集中成片,有的雜建在新式民居之中。整個古建筑群呈東西方向分布,均為兩層,或倚江而建,或枕壁而修。一條長200多米的青石板街道從中穿插而過,將古建筑群一分為二。青石板下設有科學密集的排水系統。街道兩旁均為店鋪、錢莊、茶葉加工作坊。
古民居多為小青瓦,懸山木穿斗式結構,臨江為吊腳樓。臨街店鋪為活動式條木板門,內設柜臺,店鋪之間毗鄰相連。大戶人家的房子更大,有“一正兩橫屋”,有的還將橫屋擴充合圍形成四合院,氣勢森嚴。2011年,黃沙坪老街建筑群被益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茶行:明清時期,這里是繁華的商貿古鎮,茶葉交易十分火爆。特別是安化黑茶成為官茶后,每至清明節前后,來自于陜、晉、甘、贛、閩、粵及漣源、邵陽、新化等地的茶商們來安化采茶販茶。久而久之,黃沙坪發展成為茶葉生產、銷售的重要基地和集散口岸,有的干脆在黃沙坪開廠設行設號收購、加工、制作茶葉。最盛時黃沙坪茶行、茶號多達52家,如“聚心順”“晉安茶行”“天順長”“樂天居”“天來香”“裕通永” “永泰福”等。其中著名的是裕通永茶行、永泰福茶號、發記茶行等。
裕通永茶行占地面積2574平方米,建筑面積4004平方米,始建于清嘉慶年間,是安化黑茶明清時期手工茶葉加工作坊的典型代表。始建于清嘉慶初年,由當地諶氏家族創辦,最初的名號為“申吉茶行”。咸豐年間,由諶氏后人諶奕航改名為“裕通永茶行”,并由此興旺,在同治和光緒年間達到頂峰。民國時期,與晉商、陜商合作,邊生產邊銷茶。土改時期,裕通永茶行房屋被房產部門接收,仍用作茶葉生產作坊。裕通永茶行更名為黃沙坪茶行,繼續生產茶葉。
茶行分上下兩層,以中間工場屋脊為中軸線,東西并排兩個四合院落,呈對稱布局,目前西院落已被拆毀,僅存東院落。現存房屋按功能分有收購房、粗加工作坊、精制作坊、檢茶房、倉庫等,占地面積1505平方米。201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錢莊:由于安化茶葉生產銷售非常好,各路茶商紛至沓來,資江兩岸茶行、茶號、茶鋪林立。為了便于賬目往來和交易,各茶行、茶號、茶鋪字號都發行了自己的錢票(也叫私票),這種錢票與當時的貨幣等值,持票者可到各商鋪購買貨物,到錢莊兌換等同的現鈔,減輕了當時流通錢市銅元的攜帶之苦。錢票的流通,加速了茶商之間的交流,反映了當時古茶市的繁華和特有的歷史背景。其中最著名的有“源世昌錢莊”“李登炳錢莊”“盛余銀行”等。源世昌錢莊,位于東坪鎮黃沙坪村老街,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民國時租給“群益紡織工業社”做廠房,后又改為“張德大藥號”。解放后收歸國家所有。保存至今的一張陜西官茶票,制于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是陜西財政廳發給商人益生源的陜西官茶票,現已成為國家三級文物保存在安化縣文物管理所。
清乾隆時期古鐘:這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山西、陜西茶商贈送給安化橋口關帝廟的一口古鐘。該鐘體形碩大,高120厘米,口徑60厘米。鐘外壁四向豎排鑄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佛日增輝”等吉祥語,正面鑄楷書銘文“今信大清國山陜兩省眾商人等捐資善鑄洪鐘一口,重一千余斤,于湖南省長沙府安化縣十三都橋口關帝廟永久供奉”。落款“乾隆貳拾捌年歲在癸未季春月孟旦”。 這口古鐘不僅凝聚著山西、陜西兩省茶商與中國黑茶之鄉安化的深厚情誼,更見證了安化黑茶那段輝煌的歷史。
至今尚存的安化黑茶文物遺存還有很多,如茶亭、碼頭。其中義渡茶亭位于黃沙坪東部的望家壩,始建于清光緒年間,由黃沙坪本地人集資捐建。茶亭為磚木結構,兩側連接青石古道,是通往黃沙坪后山茶園的必經之地。裕通永碼頭位于黃沙坪明富街裕通永茶行前面的資江河邊,始建于清嘉慶初年,由當地諶氏家族在裕通永茶行開行同時期修建,是裕通永茶行的專用碼頭。
黑茶崛起:
古老茶市重現生機
隨著安化黑茶的重新崛起,安化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搶占先機,提出了“3+2”發展戰略,推行茶旅一體化發展模式,將茶產業和旅游業有機結合起來,讓沉寂多年的黃沙坪古茶市重現出往日的生機。
成立黃沙坪古茶市建設指揮部:黃沙坪古茶市建設指揮部成立于2010年,主要項目是建造中國黑茶博物館、茶市風光帶、仿古茶市街等,共投資2.6億元,占地近10萬平方米。現在,整個項目已初具規模。投資2300萬元、建筑面積6200多平方米的中國黑茶博物館正式建成。該館重檐高聳、金碧輝煌、氣勢恢弘,坐落在古茶市的東入口。投資近千萬元的“安化印象”“ 黑茶飄香”“歲月留痕”3個大型基本陳列,集中展示安化黑茶歷史文化主題的布展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相鄰的茶市東片區仿古建筑群也到了工程收尾階段,茶市西入口景觀帶建設正在加快推進,一個古色古香的茶市呼之欲出。
申報國家級傳統村落保護名錄: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文化遺存保護就是留住中華文化的根。從2011年起,國家開始著力保護正在一天天消失的傳統村落。安化文物部門抓住機遇,積極調查、主動申報,獲得佳績。2012至2013年,在國家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先后兩次公布傳統村落名單中,安化有7個傳統村落名列其中,黃沙坪就是7個傳統村落之一。由于黃沙坪歷史積淀深厚,文物保存良好,2013年,湖南省文物局將其列入全省28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單位之一。
有了國家和省文物部門的大力支持,黃沙坪古茶市建設一帆高掛,乘風破浪。目前,黃沙坪傳統村落整體保護規劃已經由省住建局組織專家評審通過,正在依序上報。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整體維修方案正在制訂之中。其中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裕通永茶行的方案也已通過省文物局審核。
打造4A級旅游景區:文化遺存的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利用。為了有效保護和充分利用黃沙坪古茶市,安化縣委縣政府將在省文物局的指導下,于2015年參加省人民政府在香港舉辦的投資貿易洽談周(簡稱“港洽周”)活動,引導港資通過投資、入股等方式,參與黃沙坪傳統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將古茶市打造成為一個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4A級旅游景區。
第三屆中國·安化黑茶文化節將于2015年10月在縣城東坪舉辦。作為文化節的一個重要活動場所,古色古香的黃沙坪將舉辦中國安化黑茶博物館的開館暨古茶市的開放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