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每年的六月,世界遺產名錄就又會增添一批新的成員。在眾多的遺產類型中,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所創作的巖畫,作為一種無國界、無語言的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而備受關注。截至目前,全球范圍內已有28處巖畫被收錄于《世界遺產名錄》。
巖畫被稱為人類共同的“母語”,是人類的書寫系統產生之前的一種“視覺書寫”,它通過自己的圖畫和符號體系,生動地傳遞著人類生活的真實面貌,也反映著早期人類的思想內涵與藝術追求,是其他文化遺產的絕妙補充。西方國家1624年就開始了巖畫的研究保護工作。大多數的巖畫被繪制在大山洞窟的巖壁或洞頂上,因為地勢險峻,人跡罕至而保存完好,唯一令人困惑的便是對于巖畫的解讀。
巖畫專家最津津樂道的巖畫是位于意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脈南麓的梵爾卡莫尼卡谷地的巖畫。這一巖畫的創作年代最早可追溯至10000年前,刻畫時間持續約8000年。我們可以看到,在最早的兩千年間,巖畫內容只是一些巨大的野獸。在距今8000年前,巖畫中出現了少量的人物形象,出現了人類祭祀以及宗教儀式的場面。從公元前3300年起,巖畫上開始出現四輪馬車、農業工具和武器,人物、動物的刻畫更趨復雜,在構圖上也更為細致。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梵爾卡莫尼卡人的社會組織再次發生變化,此時的巖畫上出現了從事貿易的商人、職業的武士和巫師。如此長時間的持續創作是梵爾卡莫尼卡巖畫最大的特點,它完整而連續地反映了史前人類的經濟、社會、文化和宗教的演變,為人們了解遠古時代人類藝術表現形式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它也因此于1978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也是巖畫大國,尤其是在天山南北及阿爾泰山、昆侖山一帶,保存了很多獨具特色的巖畫。最近世界巖畫學會主席羅伯特特意來到天山深處的呼圖壁縣考察著名的康家石門子巖畫。這處反映早期原始人類繁衍及狂歡場景的巖畫早在1987年被著名考古學家王炳華發現后便揚名世界。
整個巖畫雕刻在離地面高十余米的峭壁上,畫面東西長14米,上下高9米,總面積達120多平方米。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刻有300個形體豐滿、神態各異的裸體人像,畫面上有男有女,或坐或臥,或男女合體,風姿各異,神態各殊,作舞蹈狂歡狀。畫面的最上方,是一列9名巨大的裸體女性在舞蹈,她們頭戴平頂高帽,上插左右分揚的翎毛,卵圓形面龐,眉弓發達,大眼、高鼻、小嘴。身體部分則寬胸、細腰、肥臀,兩臂上下擺動,五指均伸張,兩腿修長,形體秀美。男性的手部動作,或有雙手上舉,也有雙手或單手把持著生殖器的。還有平臥的男女人像,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是在表現男女性愛的歡悅。
人類的文化源頭是相通的,生殖崇拜,在人類早期文化史上的影響十分廣泛深遠,類似的主題一直是原始藝術的主旋律。比如在距今三萬年前的奧瑞納文化中,有數量巨大的石質女性浮雕,左手輕撫腹部,與旺盛的生育能力密切相關的部位都進行了夸張,下腿、乳房、肥碩的臀部令人印象深刻,人們替她們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史前維納斯”。不過,進入原始社會后期,對于女性的生殖崇拜開始減弱,讓位于對于男性生殖能力的夸大。康家石門子正是原始社會后期父系社會男性生殖崇拜的代表。
令考古學家最為著迷和爭議最多的是“對馬”圖案的出現。這一圖案在整幅巖畫中很突出,位于巖刻的最上層,9名高大的裸女圍繞著兩組對馬圖翩翩起舞。在這些高大的裸女中間,每隔三人刻有一組對馬,左邊一組為一對雄馬,右邊一組為一對雌馬。對馬的頭部與四肢兩兩相對,構成一組嚴格對稱而造型優美的圖案。有的考古學家認為它是一種族徽,而有的考古學家則認為許多游牧部族都有對馬的豐產能力的原始崇拜。
在人類處于原始氏族階段時,嬰幼兒的死亡率一般都很高,常常高達30%。這樣的死亡經常導致一個部落的衰落,而人口數量的多少會決定部落的勝王敗寇,所以就不難理解生殖崇拜在不同地區的盛行,而當時的宗教祭祀主題往往都與祈禱人丁興旺氏族繁衍有關。
早期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后來所有藝術的源頭。盡管史前人類也能借助音樂、舞蹈等形式來表達自己,但巖畫這樣的“書寫藝術”是他們最主要的表達形式。專家將這種書寫分為圖畫型巖畫和表意型巖畫。圖畫型巖畫是一目了然的,它的主題涵蓋了大部分象形圖,比如人、動物、工具和武器。而表意型巖畫是綜合的標志和符號,或是成群的點和線,大約有20種表意符號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生殖符號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而且我們可以看出早期的狩獵者創作的巖畫,象形圖占有優勢。而在采集者群體中,表意符號則占主流。當社會變得越來越復雜時,巖畫所用到的符號也變得復雜起來,包括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宗教信仰在內的復雜社會場面也越來越多。
專家認為不同地區的人類所創作的巖畫呈現出的共性遠遠大于其本土性,它們代表了文字等書寫系統產生之前的一種相似的認識世界的模式,這或者正是我們對于巖畫所展現出的審美及情感充滿了認同的原因。
(楊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