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鴻業
自東晉王羲之創造了新法,形成了文人正宗的審美取向,趙孟頫《松雪齋書論》云:“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這種審美取向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晉后,書家學書多取法于“二王”,且每以王羲之的《蘭亭》和《圣教》為楷模,《蘭亭》勢圓,學者常效其秀媚;《圣教》用方,學者多得其蒼厚。清人梁巘《承晉齋積聞錄》云:“鋒芒俱無,看去反覺蒼老。”
初學《圣教》,必先認真讀帖,舊書不厭百回讀,讀帖更須如此。
《圣教》的起筆和收筆駿利爽辣,有棱有角,中段勁挺有力,字形內撅,筆畫兩端粗而中間細,骨氣雄強,點畫洗練,結體勁峭,字字珠璣。臨帖時要慢,慢的作用是能臨得更準,體會得更深。慢也是對線質量的一種訓練,慢則用筆沉實從容,點畫豐富而不單調。平時臨帖不加強鍛煉控筆能力,創作起來容易“任筆為體,聚墨成形”,丟失許多細節,線條顯得空泛蒼白。每個字,無論點畫,都是由起、行、收三個過程完成,起筆有切、搭、藏幾種,轉折有方有圓,每個動作過程都要交代清楚,臨時要注意筆畫的轉折,相交之處,要慢,用力些,讓墨有些滲化,以“血”潤骨。收筆有停和回鋒引帶等,強化起筆和收筆承先啟后的牽絲,以“筋”活骨。起、行、收另外也是強調線的一波三折,行筆過程中,要觀察哪段慢,哪段快,到哪停。注意起筆和收筆處的細微動作,細節提神。
《圣教》是一座結字寶庫,空間疏密,欹正相依,開合有度,險中求穩,變化莫測,字字玄機。每字四周線條多向內彎曲,轉角變圓為方折,昂藏突起,英姿颯爽,唐太宗《王羲之傳論》云:“煙霏霧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南朝袁昂《古今書評》云:“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臨時要善于思考分析,總結規律,精通后才能“下筆如有神”。
很多人臨《圣教》忽略了其章法,認為是集字沒章法,懷仁是長安弘福寺僧,能文工書、受諸寺委托,借內府王羲之書跡,煞費苦心,歷時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懷仁對書學深厚造諧和嚴謹態度致使此碑字距、字形及字的大小、錯落、粗細,合理地搭配、組合,加上楷、行、草雜糅其間,章法合度。臨時要注意通篇的關系,在筆法、字法、章法上都要用心。
“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初學者先求似,似后再求不似,不似后再求似與不似之間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