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古人如何納涼:魏晉前男人打赤膊 女人穿"開襠褲"

2015/7/20 11:59:43 點擊數: 【字體:

  熱,熱,熱……進了三伏天能不熱嗎,況且今年三伏天還是40天。

  你說啥,不會吧,不是十天一伏嗎。三伏,應該是三十天啊,怎么能隨隨便便增加燒烤天數呢。三伏天是這么個叫法,也是十天一伏,但是到底是三十天還是四十天,這個不是隨心所欲定的,這是咱過去的欽天監發布的,擱現在說法那應該是天文臺臺長說的。

  兩千多年前就有“三伏天”

  今年的三伏天共40天,比去年多10天,7月13日交“頭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其中“中伏”的日子不是十天,而是二十天。

  其實,三伏天是三十天還是四十天根本不是什么新鮮事,自打春秋時期就開始了,《史記·秦紀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關于伏天起源記錄,唐人張守節也曾記錄:“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掐指算算這都兩千多年了吧,這兩千多年來三伏天一直都是三十天或者四十天。

  到底啥時候是三十天,啥時候是四十天,有個辦法計算嗎?

  當然有啊,過去咱用農歷,簡單的歷法計算那是相當普及,跟當今九九乘法表的普及率應該差不多。不過自打咱開始使用公元紀年法之后,星期禮拜的概念倒是人人皆知了,至于三伏天怎么算,三九天啥時候開始,又不耽誤咱工作或者休假,知道不知道影響不大,自然也就沒啥人關注了,自然也就沒人操心該咋算了。

  “夏至三庚”入伏這樣算

  根據傳統的歷法推算方法,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每年從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也就是頭伏的開始(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按陽歷計算則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

  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我國古代采用干支計年、計月、計日、計時,天干又稱十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又稱十二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順序搭配,60天為一個循環,其中“庚”日有6個,即“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戍”,依次每十天輪流出現一天。如果夏至日為“己”日,則第二天就是“庚”日,再過20天就是第三個“庚”日,為“初伏”;若夏至日為“庚”日,則第十天才是“庚”日,也就是夏至后29天才“初伏”。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即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時間為10天,末伏規定也是10天。中伏時間有長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年夏至節氣后的第三個庚日出現的遲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數也不相同,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的差別。至于夏至日是什么日,那就只能查歷書了。

  數伏天進入一年最熱時候

  “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俗話說:“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這段時間民間習慣叫數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計算數伏天跟夏至這一天密不可分,F代人都知道北半球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最長,但這時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就好比我們說如日中天時,太陽最高,但卻不是一天最熱的時候,最熱的時候要在午后14時左右。同樣,到了夏至,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夏至后日照時間一天比一天少了,氣溫卻一天比一天持續升高,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的時候開始入伏,北半球正式啟動“燒烤模式”。

  根據我國2000多個氣象臺站的氣象資料,我國大陸上大部分地區確實是“熱在三伏”,只不過南方熱在“中伏”,北方因初秋降溫快時熱在“頭伏”罷了。但在沿海島嶼和濱海地區,由于海洋熱容比陸地大,因而升到全年最高氣溫的時間也比大陸的晚,最熱時一般在“末伏”。

  古人計算三伏天的道理實在是極其符合自然科學道理的。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陰陽五行學說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三伏天的制定也與此有關。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五行學中認為,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伏”是藏陰氣于熾熱之中的意思,“入伏”對人們有著警示作用。入伏之后,天氣炎熱,雨水增多,要防暑防汛。

  河東夏日的九九歌

  農耕時代,人們看天吃飯,于是很多習俗、農諺都與天有關。

  河東民間流傳著一首夏日數九歌,把從夏至高溫到逐漸變涼的過程用數九的方式給予了形象說明。與我們熟知的冬日數九歌相對應,只是夏日數九歌已經很少有人念叨了。從夏至這天起,每九天為一階段,稱一九,以此類數,共九九八十一天。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濕衣服透;

  五九四十五,樹頭清風舞;

  六九五十四,乘涼勿太遲;

  七九六十三,夜眠莫蓋單;

  八九七十二,當心莫受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在這首夏日九九歌里,三伏天基本就全在五九之前的日子里了,這段時間人們扇子不離手,冰水是最愛,汗濕透衣背,著實是暑熱難熬的一段時間,故而也有“苦夏”一說。

  延伸閱讀

  古代納涼利器

  吃冰棍、冰激凌等冷飲


  春秋末期的達官貴人們就已經喜歡在宴席上喝冰鎮米酒助興。

  到了唐代人們就已經會制作并公開出售“冰棍”了。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鹽以降低冰的融點,再將盛有蔗糖水的小鐵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過一會兒,就凍成了冰棍。

  北宋還能吃上各式各樣的冷飲,并且已有了刨冰。南宋市集上的冷飲更加琳瑯滿目,夜市的冷飲鋪甚至要賣到三更時分才打烊。

  元代13世紀,蒙古王公貴族享用的“奶冰”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冰激凌的雛形。

  明清冰鎮飲食充斥尋常巷陌,盛夏時節有很多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售賣“涼水”。

  用冰窖、冰箱

  1976年,秦雍城遺址考古曾發現春秋時一座冰窖,其藏冰量達190多立方米。朝廷中有專門的官吏負責每年寒冬時鑿取冰塊進行儲存。

  我省寧武萬年冰洞據說當年就是隋煬帝避暑時的取冰處。

  宋代與冷飲的繁榮相伴,一種比較原始的“冰箱”也在宋朝出現,叫做“冰鑒”。是一種雙層的木桶,下面有基座,上面有蓋,中間有夾層,把冰塊放到夾層里,蓋上蓋子,好長時間都不會融化。

  穿開襠褲、半臂裝、袒胸裝

  魏晉以前男人也和現代人一樣愛打赤膊,女人們則喜歡穿“開襠褲”。

  這種“開襠褲”并不是單穿的,古人外穿深衣 (即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里面則多穿脛衣,脛衣可看作是褲子的雛形,有褲管,沒褲襠,由于這樣的著裝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過河否則古人不會輕易提起下裳。

  唐代薄、透、露的“半臂裝”和“袒胸裝”深受女性青睞。半臂裝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而比半臂裝更大膽的,則是袒胸裝。

  住空調房

  先秦用冰塊降低室內溫度的方法已經有了。那時存放冰塊的地方被稱為“窟室”。每到酷熱的夏夜,貴族們在窟室中通宵達旦飲酒作樂。

  漢代皇宮里設有冬夏兩用的 “空調房”,冬季用房叫“溫調殿”,夏季用房叫“清涼殿”。

  唐代的“含涼殿”為皇帝后妃的寢殿,傍水而建,夏天在里面居住十分涼爽。

  明清夏天,有錢人家會買來冰塊或者白雪,拿出來擺放在居室當中就成了 “冰盤”。冰雪在融化時不斷散發涼氣,這制冷的效果絲毫不亞于今天的空調。

  吹“空調扇”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

  有錢人會用“人工風扇”,即在一個軸上裝上扇葉,軸心上拴有繩索,仆人手搖軸心上的繩索,扇葉被帶動旋轉則可產生涼風。更高級的是用水力帶動的“空調扇”。

  睡瓷枕、石床

  古人很早就知道采用瓷枕、石床解暑。瓷枕的枕面長度一般不超過20厘米,內部中空,下端有孔穴透風,四周能透氣,加之瓷器表面有一層冰涼的釉面,是古人夏季首選的寢具。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山西晚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