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處齊長城遺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觸摸殘破的城墻,仿佛穿越時空,依稀可見當年金戈鐵馬,鼓角爭鳴。
風雨侵蝕、歲月變遷,走在探尋齊長城的道路上,其凄涼的背影不免令人有些傷感。
相傳,齊人姜女沿齊長城尋夫,饑寒交迫,昏睡在劈山腳下,被一孟姓夫婦搭救,為答謝再生之恩,姜女冠以孟姓,因此史傳“孟姜女”。姜女住過的孟宅現建成“孟姜女故居紀念館”。
提起長城,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綿延中國北方的萬里長城。其實,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除萬里長城之外,還曾經有過很多處長城,這些長城大多建于諸侯兼并、群雄逐鹿的戰國時代。其中,齊長城無疑是其中修筑時間最早的。
近日,由山東省旅游局、長城保護基金管理委員會和中國長城文化研究中心組織的大型走長城,讀齊魯,愛中華,齊長城徒步游活動啟幕。在六天的實地探源中,100余名長城保護專家及學者、徒步愛好者等,親身徒步旅行,從齊長城最西端——齊長城濟南大峰山段出發,途經泰安、萊蕪、淄博、青島,一直到齊長城最東端——齊長城青島黃島西峰關段,近距離體驗了齊長城的獨特魅力,并就如何以堅持保護優先為原則,合理有序利用齊長城旅游資源進行研究和探討。
據了解,齊長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長城,比秦長城還早490年,比歐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長雅典壁壘還早200余年。齊長城是齊魯大地兩個重要諸侯國齊國、魯國分界線,齊魯兩國以長城為界分列南北,繁衍生息。養育了豐饒的齊魯大地,是齊魯文化的發祥地和聚集帶,亦是世界文化遺產。1987年,齊長城作為中國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徒步齊長城活動期間,特邀中國長城學會常務副會長董耀會舉辦保護長城資源專題講座。同時,山東省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主任于沖,在會上共同探討。董耀會說,長城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人類文明的三大要素:生存、秩序、傳承。長城的存在是解決常態下秩序構建的問題,做到富民強國。百分之九十的長城是沒有經歷過打仗的。齊長城是齊魯文化重要的載體。于沖講到,齊長城不是觀賞性質的產品,而是文化體驗性或者文化加鄉村旅游的復合型產品,這次走長城,讀齊魯,愛中華活動,是齊長城文化旅游開發與保護的里程碑,是一次創舉。這次活動中,每一個徒步者都是齊長城開發與保護的見證者和經歷者。
揚子晚報記者 姥海峰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