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露寒而冷,繁華不再
昨日是寒露。
俗語說:“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節后,天氣由涼爽向寒冷過渡,集天地之精氣的露珠,冷寒而將欲凝結,放出微微的寒光。
如果說白露是詩意的,那么寒露就是美麗的。在二十四節氣中,“寒露”二字最是冰清玉潔。寒露之后,雨季的喧囂歸于寧靜,烈日的火熱歸于蕭瑟,露寒而冷,繁華不再。
此時,“九九”登高的豪情壯邁已經落下帷幕,中秋團圓的熱情洋溢已經成為回憶,“十一”慶典的激情澎湃已經歸于平靜,日子重新回到常規的軌道上,一如既往平平淡淡,猶如素描一般。
秋風起,秋意涼。落葉紛紛下,滿地塵飛揚。此情此景,似乎是在提醒著人們,這是一個思鄉、懷人、傷別、嘆時的特殊時節。
【物候】
寒露有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雁以仲秋先至者為主,后至者為賓。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最后一批也遷往南方;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而海邊卻突然出現很多殼紋及顏色與雀鳥相似的蛤蜊,古人不解,以為是雀入大水變成了蛤蜊;當此時節,菊花遍地開放。
【民俗】
收夏:繼“白露身不露”之后,又到了“寒露腳不露”的時節。與白露相比,寒露的“寒”字表明涼氣更甚。古人把“露”作為天氣轉涼的表征。每逢寒露,百姓人家便忙著把家中所有的涼鞋洗洗刷刷收起來,因為防寒從腳部開始。另有諺語云“吃了寒露飯,少見單衣漢”。夏天的短袖也可以洗凈收納,來年再穿。
吃螃蟹:老南京人每年寒露節氣都會買螃蟹蒸著吃。俗話說“寒露發腳,霜降捉著,西風響,蟹腳癢。”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團臍,十月尖”,眼下雌蟹卵滿、黃膏豐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節,等農歷十月以后,最好吃的則是公蟹。
登高:寒露時節,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很多地區在此時有登高的習俗,比如北京,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
【禁忌】
對于農民來說,寒露時最忌刮風。有諺語云:“禾怕寒露風,人怕老來窮。”寒露刮風,地里莊稼會遭殃。
有些地區寒露時忌霜降,“寒露有霜,晚谷受傷。”霜會凍傷晚秋收割的稻谷。
【賞鑒】
月夜梧桐葉上見寒露
戴察(唐)
蕭疏桐葉上,月白露初團。
滴瀝清光滿,熒煌素彩寒。
風搖愁玉墜,枝動惜珠干。
氣冷疑秋晚,聲微覺夜闌。
凝空流欲遍,潤物凈宜看。
莫厭窺臨倦,將晞聚更難。
秋興八首·其一
杜甫(唐)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養生】
養陰防燥:寒露時節起,雨水漸少,天氣干燥,晝熱夜涼。從中醫角度上說,這節氣在南方氣候最大的特點是“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此時期人們的汗液蒸發較快,因而常出現皮膚干燥,皺紋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會毛發脫落和大便秘結等。所以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要避免因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耗散精氣津液。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注意補充水分。此外還應重視涂擦護膚霜等以保護皮膚,防止干裂。
潤肺益胃:在飲食上還應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卜、番茄、蓮藕、牛奶、百合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
早臥早起:每到氣候變冷,患腦血栓的病人就會增加,分析原因和天氣變冷、人們的睡眠時間增多有關,因為人在睡眠時血流速減慢,易于形成血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明確說:“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達,為避免血栓的形成,建議大家順應節氣,分時調養,確保健康。(如 心 整理)
詩說節氣——寒露
寒露,指的是即將凝結的寒涼露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白天溫暖,夜晚涼快,北方的一些地區甚至可以見到初霜。寒露時節,天氣漸漸涼爽,正是秋收的好時候,俗語有“寒露時節天漸寒,農夫天天不停閑”,也有“過了寒露,秋糧入庫”的說法。
古人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寒露時節,鴻雁在天空排成“人”字或“一”字,向南遷徙。深秋時分,雀鳥也無處尋蹤,這時海邊突然多了很多蛤蜊,由于蛤蜊殼的顏色、紋路與雀鳥類似,古人便以為蛤蜊是雀鳥變的,故稱“雀入大水為蛤”。菊花也在此時開放,因此第三候為“菊有黃華”。
寒露時節,天氣已進入深秋,大雁南歸,蟬噤荷殘,宋代王安石《八月十九日試院夢沖卿》詩中有“空庭得秋長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單。喧喧人語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間”的詩句。
古人寫寒露的名句不少,如唐寅的“飛喚行搖類急難,野田寒露欲成團”,白居易的“裊裊涼風動,凄凄寒露零。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王涯的“一夜清風蘋末起,露珠翻盡滿池荷”,韓翃的“九月寒露白,六關秋草黃”,常被吟誦和引用。
寒露節氣間,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迎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重陽登高、重陽賞菊、重陽吃糕、佩茱萸等民俗活動豐富多彩,也激起詩人們詠之歌之,寄情于詩中。
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名句的王勃,在《九日》詩中曰:“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詩借重陽賞菊聯想起陶淵明與王弘交往的故事,表述了思友之情。
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云:“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年老多病的杜甫,應友人之邀,到崔氏莊共度重陽。詩中雖言“歡”言“笑”,但一個“強”字,便顯現出詩人內心的悲哀。結句“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于暮年感傷中,聊借民俗以茱萸辟邪的說法述說自己益壽的希望。
高適《重陽》詩道:“節物驚心兩鬢華,東籬空繞未開花。百年將半仕三已,五畝就荒天一涯。豈有白衣來剝啄,一從烏帽自欹斜。真成獨坐空搔首,門柳蕭蕭嗓暮鴉。”也是詠嘆重陽時節發自心中的感慨,詩人感物傷時,自嘆人生,抒寫幽獨的內心苦楚。
而在這些詩中,獨數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得別有深情。詩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首著名的佳節思鄉詩。前兩句寫自己獨在異鄉,佳節思親,后兩句用的是由己及人的“對面寫法”,在兩地相思中,表現并濃化了思親的情感。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已成千古名句。(徐廷華《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