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新發現漢代石門障證《清史稿》古稒陽道記載有誤

2015/11/12 18:21:55 點擊數: 【字體:

  中新網呼和浩特11月10日電 (記者 李愛平)“《清史稿》對于‘古稒陽道’的記載,不但位置有誤,而且其名稱屬于‘新發明’,缺乏歷史依據。”10日,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文平,通過新近發現的漢代石門障等多處古邊塞遺址證實了這一事實。

  關于石門障,最早見于《漢書·地理志》,西漢五原郡下轄16縣,其中稒陽縣同時為五原郡東都都尉治所。《漢書·地理志》“五原郡”條“稒陽”下注曰:“北出石門障得光祿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頭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虜城。”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亦提到了石門障,認為石門障位于石門山中。石門水穿山而過,在西漢臨沃縣、稒陽縣之間注入黃河。

  對于石門障地理位置的注解,見于《清史稿·地理志》。在“山西”條“五原直隸廳”下書曰:“有鄂博口,古稒陽道。”鄂博口為今包頭市市區北面、溝通陰山南北的昆都侖溝溝口,古稒陽道指石門障及其西北五城組成的一條古驛道。

  今人對石門障的研究,一般將《清史稿》的記載作為信史,首先將石門障定位于昆都侖溝一帶,然后將出昆都侖溝之北的一些漢代城障遺址推測為出石門障五城。

  但事實并非如此。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組組長的張文平,通過多年的實地踏查,在同樣位于包頭的五當溝中,最終發現了與《清史稿》記載相反的答案。

  調查組在確定了西漢五原郡臨沃縣、稒陽縣二縣城的舊址之后,將石門水流向黃河所經山口的問題加以破解指出:今天在包頭市東河區古城灣古城(臨沃縣縣治)與土默特右旗大城西古城(稒陽縣縣治)之間,有五當溝流水注入黃河,因此,五當溝才是《水經注》記載的石門水。

  調查組向北穿越過石門下山,到達一個名為“古城塔”的小山村發現:從石門溝經石門到達古城塔村,是穿越五當溝的一條便捷之道,雖然古道僅能通行人馬、駱駝,但仍是陰山中部一條重要的翻山通道,民國時期被稱為“駝道”。

  調查組在對石門附近以及五當溝的詳細調查中,發現了建于漢代的烽燧城障遺址群--“石門塞”,包括有:烽燧5座、障城3座、當路塞長城墻體2段、遺址1處。調查組認為,這些古跡與石門開鑿、石門塞均有關系。其中,位于古城塔村之中的已消失古城,應是漢代的石門塞的中心所在--石門障,相關考古發掘工作將繼續在這里開展。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副局長王大方認為,內蒙古長城資源調查隊,結合《漢書、地理志》和《水經注》的研究,發現了五當溝的石門遺址及多處漢代古邊塞遺址,是中國漢代西北地理考古的重要新成果,為解決長期被歷史地理學、考古學、歷史學界所關注的陰山石門障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考古與歷史學研究證據。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