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東漢“何君閣道碑”或解“南絲路”走向之謎

2015/11/12 18:32:39 點擊數: 【字體:

  在古代,滎經縣的茶馬古道被稱為官道。而今,這條官道湮沒在崇山峻嶺中,但仍能看見“拐子”、馬蹄印,以及由“幺店子”和商鋪構成的古院、古鎮,主要的古鎮代表有新添站、靖口站和黃泥堡。

  一塊距今已有1900多年歷史的東漢石碑“何君閣道碑”2004年在滎經縣被發現。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東漢摩崖石刻。“何君閣道碑”位于距滎經縣城約20公里的烈士鄉馮家村穿山洞,是該縣民建鄉小學教師在河里游泳時發現的。而此碑至今得以完好保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碑體被一個上凸下凹的巖石腔保護著,從而免受了風雨的侵蝕。

  篆刻在光滑平整巖石上的“何君閣道碑”呈正方形,邊長約0.8米,碑文記載了東漢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蜀郡太守何君令人在此修建古棧道的事跡。碑文中的52個隸書字,字跡清晰,筆畫簡潔,字形方中帶圓,雄渾古樸。“何君閣道碑”不僅是研究古代棧道修建的珍貴文獻資料,同時在漢字的發展演變史研究上,也是極其重要的實物研究資料。這塊摩崖石刻的發現還極有可能改變人們對“南絲綢之路”路線的認識,對研究西南地區的交通史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漢代以來經過滎經縣的“南絲綢之路”與現在的國道108線滎經段相一致。

  漢代,從成都至云南,可直達緬甸北部,再轉至印度,這條路與通過各部落的民間商路合稱為古“南絲綢之路”。據史書記載,“南絲綢之路”經滎經縣安靖鄉和鳳儀鄉,翻越大相嶺到康定的路線始于秦漢時期,但從發現的這塊石刻看,該路線很有可能是隋唐以后才出現。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四川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