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從“漢三老碑”看“見識”的重量

2016/6/17 9:49:42 點擊數(shù): 【字體:

  著名的杭州西泠印社,藏有一塊“漢三老諱字忌日碑”。此碑立于距今1900多年的東漢光武帝時期。碑高93厘米,寬42厘米,共存217字,碑文是一位“三老”及其后兩代人的名諱與忌日。漢代的“三老”,是一種掌管教化的虛職,鄉(xiāng)、縣、郡都設有,并非正式的官員編制,而只是榮譽尊銜。“三老碑”是一位名叫“通”的三老,其孫子“邯”所立,目的是讓后代子孫在言語文字上知所避諱,并且記住祖先的德業(yè),曉得祖先的忌日,便于后人祭祀。

  此碑從發(fā)現(xiàn)到收藏,歷經坎坷:

  清咸豐二年(1852)6月,浙江余姚客星山下的嚴陵塢村一村民在山里取土,挖到一塊平整的石料,運回村里。清除污垢后,發(fā)現(xiàn)竟是塊有字的石碑。當?shù)刂T生宋仁知道后,便通報余姚富紳、“金石癖”周世熊前來辨識。周根據其文字內容與字體,認定這塊石碑非同一般,便與村民商量運回自家,并“卜日設祭,移置山館,建竹亭覆之”。咸豐十一年(1861)10月,太平軍兵至余姚,周的庭園被毀,竹亭被太平軍充作廚房,石碑、漢晉磚石倒臥伏地,壘作灶臺。太平軍退后,周世熊見“石受熏灼,左側黔黑,而文字無恙”,便認為“凡物隱顯成毀,固有定數(shù)。此碑幸免劫灰,先賢遺跡,賴以不墜”,一定是天意所為,因而更加看重此碑,用心收藏,并以拓片相贈同道。1919年,上海古董商、江蘇鎮(zhèn)江人陳渭泉訪得此碑,以3000塊大洋從周家購得運至上海,待價而沽。1921年,有日本古董商欲高價向陳收購“三老碑”。浙籍上海古董商人毛經疇得知后,把這一消息告訴了在上海任知事的浙江紹興人沈寶昌。沈認為古物不應外流,即告之浙江海寧人、兩任上海海關監(jiān)督官姚煜,力阻此碑外流,共商保護大計,并通報西泠印社丁輔之等人。西泠中人聞此而動,以“一人守之,不若與眾人共守之”為議,布告同仁協(xié)力“醵金(‘醵’音‘聚’。醵金即集資、湊錢。——編者注)贖之”。浙人紛紛響應,社會名流慷慨解囊,印社同仁踴躍認捐,“不旬月而事集”,共65人募集大洋11270元。以捐款中的8000大洋向陳渭泉贖碑,余款筑室庋(音“鬼”,置放、收藏。——編者注)藏。1922年7月石室落成,由社長吳昌碩作記略述其事。至此,“漢三老碑”歸藏西泠印社。

  “漢三老碑”目前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被稱為“浙江第一碑”,也成了西泠印社的“鎮(zhèn)社之寶”。由于西泠印社是我國篆刻界的高地,而篆刻以漢印為宗,但在此碑被發(fā)現(xiàn)之前浙江卻沒有發(fā)現(xiàn)漢碑,因而此碑的價值不言而喻,可謂是“一石撐起一片天”,這個天就是浙江東漢石刻的天。據說,在各方紛紛捐款之外,當年西泠中人“由吳昌碩、倪墨耕、何詩孫、陸廉夫、王一亭、商笙伯、高邕之、丁輔之、王福庵、吳石潛、葉舟等,各捐獻書畫印譜十件,古畫三十件,舉行義賣”。單單從這些人的書畫、印譜和30件古畫來論,即可見此碑之“重”。

  與此碑之重相對應的,是一個人的見識之重要。從此碑發(fā)掘到最終落戶西泠印社的周折中,可以看出所有參與者對于此碑的“見識”和態(tài)度在其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村民的無知,遂使其掘寶而失,白白地讓周世熊據有;村中諸生宋仁稍懂文化,而不知石碑之價值,因此雖然他也有機會獲得此寶,最后卻只是做了一個“通報”人;周世熊深諳金石之重,所以“連夜”將此石“移置山館”,是一位因有“見識”而獲益者;然周識金石之重,而未見此碑對于浙江尤其是浙江金石界之“重”,遂將此石售與陳渭泉,造成了此碑的“外流”;陳渭泉深識此碑之經濟價值而待高價沽之,此種“見識”致使此碑差一點落入日本人之手;而最終是西泠印社諸人識得此碑的藝術、歷史、文化以及其對于金石界的重要,尤其是深識此碑對于浙江本區(qū)域所具有的特殊價值,最終集眾人之力留此石于孤山之麓。

  而在民眾之外,還有一個政府的態(tài)度問題。如果當時的浙江省政府和余姚政府對文物有充分的認識,就有可能早對此碑有關注、有動作,此碑就不必經由余姚到上海再轉回到杭州,也不必要花費11270大洋的巨費才將此碑置于西泠印社了。

  其實,“漢三老碑”收藏的曲折經歷,映射出的是見識之于個人、國家、民族之重要。哥白尼的“日心說”在明朝末年的崇禎帝時期就已經引入中國,而國人(包括皇帝和那些極有學問的大臣)都持否定態(tài)度;到了清朝,皇帝和大臣們依然不接受這種科學理論,包括康熙、錢大昕、阮元等皆是如此。直到數(shù)百年以后的清朝末年,在經歷了鴉片戰(zhàn)爭、甲午海戰(zhàn)等一系列的慘敗后,當中華民族已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嚴復翻譯的《天演論》才促使中國人意識到了西方現(xiàn)代科學的優(yōu)越性,才有了如“五四運動”一類現(xiàn)代思想運動。

  或許,認識到“見識”的作用,就是我們重溫“漢三老碑”經歷的現(xiàn)實意義吧。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