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端午話“防疫”

2016/6/3 10:22:26 點擊數: 【字體:

端午話“防疫”

五彩張天師斬五毒紋小盤 明
 
端午話“防疫”
 
端陽景圖 清 余樨 
 
  【民俗趣談】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五月初五的端午,是包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的節日。讀古代端午詩詞,也能欣賞到一幅幅與衛生防疫保健有關的風趣畫面。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讀陸游《乙卯重五詩》,看到詩人高冠上插著艾束,忙著進行儲藥、配藥方,為的就是這一年能防病健身平安無事。詩中說的艾束作為辟邪祛毒的飾物,在古代是很普遍的。過端午時,人們在門上插掛艾蒲。《紅樓夢》中亦有“蒲艾簪門,虎符系臂”的描寫。舊時有一副“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的端午聯,說得就更形象。古人把五月看作惡月,且有九個毒日,初五是毒日之首,乃瘟疫流行、毒蟲滋生之時,因此要采取各種防疫措施,而艾草和菖蒲就成了“禳毒辟疫”的兩大法寶。《荊楚歲時記》端午節條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晉代《風土志》中有語:“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后來長期流行的端午節人們系掛或佩戴艾虎、艾人(健人、豆娘)的習俗,俗意認為就是提升了防毒辟邪的作用。還有貼掛符飾,包括五毒圖、天師符、鐘馗像、桃印門飾、驅邪鏡等。有一幅門上常貼的符詩說的很有意思:“五月五日午,天時騎艾虎,手持龍虎劍,邪魔歸地府”。
 
  端午自古以來是人們非常重視的避邪禳災的日子,此俗不僅流行于民間,皇宮亦盛行,就連天子也不例外。這在李隆基親手寫的《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的詩里可以看出:“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有趣的是,還有宮廷賜大臣此類節物之事。權德輿在端午節曾得到皇帝賞賜的五色彩帶,他欣喜地寫下這樣的詩句:“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縷同心麗,輕裾映體鮮。”五色彩帶指的是“長命縷”,也叫續命縷。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中記載:“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后相沿成習,直至現代。人們在端午節這天常要身佩五色絲線編成的彩帶,既美觀,又辟邪,有的系掛上草藥香囊,那就的確有了保健作用,民間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語。更有趣的是,唐時還有大臣送辟邪貢品之事。白居易有一首《百煉鏡》的詩,寫的就是進貢給皇帝特制銅鏡(天子鏡)的,詩曰:“江心波上舟中鑄,五月五日日午時。瓊粉金膏磨瑩已,化為一片秋潭水。鏡成將獻蓬萊宮,揚州長吏手自封。人間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飛天龍……”全詩16行,讀之,也像一面詩鏡,將“天子鏡”鏡里鏡外的事理映照得活龍活現。而民間端午“辟邪鏡”也很流行。
 
  蘇軾在“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的詞中,展現出一幅宋代婦女“彩線纏臂、小符掛髻、芳香驅毒”的沐蘭浴端午的風俗畫。再看歐陽修“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的詞句,更是形象生動地書寫了端午節人們沐浴更衣,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穢氣,舉杯飲下雄黃酒以驅邪避害的情景。端午又稱“浴蘭節”,這天人們用佩蘭、艾蒲等香草泡水洗浴,此俗至今尚存。有的用艾葉、菖蒲等中草藥泡水噴灑房前屋后,還要將艾或菖蒲、雄黃浸制成藥酒飲服。在眾多描寫端午酒的詩中,屬楊萬里的《端午獨酌》最有詩趣:“招得榴花共一觴,艾人笑殺老夫狂。子蘭赤口禳何益,正則紅船看不妨。團粽明朝便無味,菖蒲今日麼生香。一生幸免春端帖,可遣漁歌譜大章。”節日當頭,沒有來賓,詩人就自己一人在當令的榴花下喝雄黃酒,喝酒之余還不忘對那用菖蒲、艾葉等五色花草扎成的艾人、艾虎之類的禳邪之物,自我解嘲一番呢。
 
  某些端午習俗帶有“巫”的色彩,但那里面萌芽著防疫意識。而這沐蘭湯浴、艾蒲等中草藥泡水消毒、戴草藥香囊、喝艾蒲雄黃藥酒以及在民間流行的熏艾葉蒼術、飲端午茶、吃五黃、十二紅、大蒜蛋等習俗,就閃爍著中醫防病治病的科學光芒了。至于龍舟競賽、射柳、打馬球、斗草等,也應該看作是端午強身保健之運動項目了。
 
  在古詩里,在民俗里,一個“衛生防疫保健節”呼之欲出。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