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牢記為政之本 常修為政之德——“仁廉公勤”官箴碑考析

2014/10/17 11:27:37 點擊數: 【字體:

牢記為政之本 常修為政之德——“仁廉公勤”官箴碑考析

《“仁廉公勤”四箴言碑》拓本(部分)
 

    古代為官者,凡廉潔奉公、勤政愛民、嚴于律己、潔身自好者,幾乎都有用來約束、鞭策、激勵自己的箴言,稱為“官箴”。“官箴”最早是指百姓對帝王的勸誡,后逐漸變為對官吏的勸誡。在鄒城孟廟致敬門門廊內西側,有通極為罕見的四面碑——明代的“仁廉公勤”官箴碑。

    “仁廉公勤”官箴碑為四方柱形,無額,高1.94米,四面刻字,碑文豎寫,每面5行文字,從右向左前4行各刊一段箴言,每段箴言左下部豎1列刻3字,分別為“右仁箴、右廉箴、右公箴、右勤箴”等,說明右邊文字分別為仁箴、廉箴、公箴和勤箴。在勤箴后另附有跋文,四箴均為大字行書,法度嚴謹,字字凝重。跋文為小字行書,筆力遒勁,飄逸易識。

    仁箴面西向,寬0.495米,4行,每行20字,計71字。碑文如下: “古者于民饑溺,猶己饑溺。心誠求之,若保赤子,於兮!入室笑語,飲醲嚙肥;出則敲撲,雖痛癢或不知。人心不仁,一至于斯。淑問之澤,百世猶祀。酷吏之后,今其余幾?唯甘小人而不為君子。”意思是說:仁心為官,對于百姓的疾苦,就像自己的疾苦,他們誠意愛護百姓,就像母親撫育嬰兒一樣,唉,如今一些不仁的為官者,自己貪圖享樂,酒池肉林;對百姓則實行嚴刑峻法,對于百姓的疾苦漠不關心。這些人的不仁竟然到了這種地步!仁愛百姓,千百年后仍受到敬仰。而今能夠繼承古道遺風的又有幾人?豈能甘為小人之事而不行君子之道?

    廉箴面北向,寬0.47米,4行,每行20字,計78字。碑文如下:“惟士之廉,猶女之潔,茍一毫之玷污,為終身之玷缺。勿謂暗室,昭昭四失。汝不自愛,心之神明其可欺?黃金五六駝,胡椒八百斛,生不足以為榮,千載之后有余戮。彼美君子,一鶴一琴,望之凜然,清風古今。”意思是說:為官者的廉潔,如同女子的貞潔,如果有絲毫的玷污,就會成為終身的污點缺憾。不要認為在暗處做的事別人不知道,其實天不可欺。你如果不自愛,自己的良心又怎能欺騙得了呢?你擁有眾多的財富,例如黃金和胡椒,這些東西有生之年不能使人榮耀,千百年以后仍會留下罵名。為官者應該為官清廉,令人敬仰,清廉風范傳頌古今。

    公箴面南向,寬0.475米,也是4行,每行20字,計74字。碑文如下:“厚姻婭近小人,尹氏所以不平與秉鈞;開誠心布公道,武侯所以獨優于王佐。故曰:本心日月,利欲蝕之。大道康莊,偏見室之。聽信偏,則枉直而惠奸;喜怒偏,則賞譖而刑濫。唯公生明,偏則生暗。”意思是說:厚待親戚,親近小人,這是周朝太師尹氏不能治理好國家的原因;開誠布公,胸懷坦誠,這是諸葛亮優于其他輔臣的方面。所以說,人心原本如日月光潔,如果受到私欲的侵蝕,就會背離康莊大道。偏聽偏信,就會冤屈正直的人而惠及奸佞;喜怒無常,就會賞罰無度。只有公正才能有英明之舉,否則便會徇私枉法。

    勤箴面東向,寬0.50米,亦為4行,每行20字,計72字。碑文如下:“爾服之華,爾饌之豐,凡縷絲與顆粟皆民力乎?爾供居焉而曠,厥官食焉而怠?其事稍有人心,胡不自愧昔者君子?糜素其餐。汗炎浹背,日不辭難;警枕計功,夜不遑安。誰為我師,一范一韓。”意思是說:你華麗的服飾,你豐盛的美味,你所有的吃穿用度不都是出自百姓的勞作嗎?你住百姓供給的房屋,為何不勤勉做事?你拿著朝廷的俸祿,卻為何工作懈怠?稍有良心,怎能不感到慚愧呢?古代的君子皆能粗茶淡飯,辛勤勞作,迎難而上,每日如此。自省自勵,安然而臥。在這方面,誰能作為我們的老師呢?那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和韓琦。

    在勤箴后附有跋文3列100字:“右四箴乃臞軒王先生所作,以自警者也。先生以詞章起家,為時作者。至于忠義大節,尤為凜然。異代而下,讀其詞,可想見其人,令人有廉頑起儒之思焉。凡我同心,宜勒一通,置之座右。當夜氣清明時,良心發露,未必非砥礪名行之一資也。汝南后學梁州彥跋。”這段跋文把箴言作者、立碑原因、立碑人交待的一清二楚。“仁廉公勤”官箴碑由明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鄒縣知事梁州彥搜集“詞章作者”王臞軒所撰自警箴言,鐫刻于石,立于縣衙,以策勵自己及僚屬廉潔勤政。該碑明清時一直立于鄒縣縣衙,上世紀50年代,因舊縣衙損毀,該碑移至孟廟致敬門下保存至今。

    據宋代葉釐《愛日齋叢抄》卷四記載,“仁廉公勤”四箴言由王邁所撰,追溯源頭卻是真德秀提出。真德秀(1178年—1235年),南宋著名的政治家、理學家。字景元,后更為希元,福建浦城人。嘉定十五年(1222年)出任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到任不久,他立即著手整頓政風,并以律己以廉、撫民以仁、存心以公、蒞事以勤,即“廉仁公勤”四字為做官準則來勉勵僚屬。

    王邁(1184年—1248年),南宋詩人。字實之,一作貫之,自號臞軒居士。今福建仙游人。嘉定十年(1217年)進士,歷任南外睦宗院教授、漳州通判等職。為人剛直敢言。他在任職南外睦宗院教授時,在真德秀的基礎上撰寫了這篇“仁廉公勤”四官箴。

    明朝時,梁州彥勒石立碑于鄒縣縣衙,以鞭策自己廉潔勤政,為民辦事。據《鄒縣舊志匯編》載,梁州彥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任鄒縣知事,為政以清凈惠和為先。

    “仁廉公勤”官箴碑立于孟廟,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孟子的民貴君輕和仁政修德思想發端于鄒城,宋朝時真德秀提出了“仁廉公勤”四字箴言,王邁加以編撰,明朝時梁州彥又恰恰選擇了其作為官箴,立碑于鄒縣縣衙,這是孟子的思想回歸故里。后官箴碑又遷到了孟廟致敬門下,讓孟子的思想回歸孟子,這是歷史的巧合,更是歷史的選擇。

    “仁廉公勤”官箴碑文以凝練、概括、優美的語言闡明了仁愛、廉潔、公正、勤政等為政之道,在今天依然有著鮮明的現實意義。“仁廉公勤”正好對應了我們今天考察干部的五項標準“德能勤績廉”。“德”對應碑文中的“仁”,愛護百姓、關注民生是為官者最重要的道德品質;“能”對應碑文中的“公”,一名官員如果能公正地對待人和事,這不僅是工作能力的一種表現,也間接地提高了工作效能。“勤”和“廉”則古今都在強調。如果做好了這四個方面的內容,那么“績”也在其中了。

    2014年,鄒城市文物局在孟廟孟府推出了政德游,“仁廉公勤”官箴碑成為其中重要節點,繼續發揮其啟迪教化,鞭策激勵功能,向從政者提供修身立世的“他山之石“,以牢記為政之本,常修為政之德。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4-10-17)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