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王陽明、曾國藩家書比比看:為人切忌“傲”

2016/6/28 9:32:45 點擊數: 【字體:

  文/劉黎平
 
  史上
 
  家書是中國教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家庭書信的形式,根據家中子弟的具體情況,進行語重心長的教育,一方面娓娓道來,親切溫和,一方面旁征博引,高屋建瓴,既有理論上的高度,又有親情上的溫度,往往比系統的教育理論更加見效。
 
  而在中國古代家書方面,王陽明、曾國藩可謂是兩座高峰,這兩位經歷相似,思想亦有交集,但具體而言,又有區別,那么他們的家書又有何異同呢,對現代人有什么啟發呢?我們來對照一番看看。
 
  關于科舉:
 
  不必過于看重
 
  讀書做人要緊
 
  王陽明和曾國藩之所以能史上留名,頗有影響,除了他們個人的努力,其實還是得感謝一項古老的制度:科舉制度。他們都是通過這個途徑博得個人出身。科舉制度在他們那個時代而言,還算是一項比較進步的制度。王陽明二十歲時第一次參加鄉試,考取舉人。二十二歲時考進士,未中,當時的學術大咖,內閣首輔李東陽對他說:“你這次沒中狀元,不過你寫個狀元賦試試看。”王陽明馬上一揮而就,震驚當場。又過六年,公元1499年,王陽明考中進士,賜二甲進士第七。
 
  再看看曾國藩的功名路。曾國藩小時候是個笨小孩,據說記性奇差,相傳有天夜讀,把一段文章反復讀了若干遍,還是記不住, 連躲在暗處的小偷都忍不住了,說:“連我都記住了,怎么你還沒記住呢。”這個傳說并不靠譜,但是也說明曾同學年少時記憶力不太靈光。雖說曾國藩記憶力不突出,但他在功名路上也算是一帆風順,一路考取秀才、舉人,二十七歲考取進士,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當時比王陽明還早一歲。
 
  王同學和曾同學對科舉的態度又如何呢?王同學很小的時候似乎就有先見之明,當他還是十多歲的小朋友時,就對老師說:“科舉并非第一等要緊事”,“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當年第一次會試不中,王爸爸鼓勵他再接再厲,他卻說:“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在王陽明的家書里,也表達了這種思想,他的《寄正憲男手墨》這樣寄望于兒子,“科第之事,吾豈敢必于汝,得汝立志向上,則亦有足喜也。”這時候的王陽明也是一位爸爸了,當時是1527年,王陽明在率師出征的路上,兒子托付給親戚,他對于兒子的期望倒不在科舉功名上,在信中,王陽明認為,讀書考取舉人進士,并非他對兒子的期望,只要兒子能夠立志向上,他就覺得很高興了。
 
  同樣,曾國藩對于弟弟和兒子的期待,也不在考試中進士上。在1842年,曾國藩尚為京官,在正月十八他寫給弟弟們的信中,認為弟弟們只要能夠“發憤自立”,即使沒有在科考場上得志,但也能成為他曾大哥的幫手,“雖不得科名,亦是男的大幫手”。老曾甚至舉例說老家湘鄉有哪些大賢大儒,并無功名,但照樣怡然自樂,鄉里聞名。既然不以功名為念,那么老曾對于弟弟和子孫的期許是什么呢?在1856年(咸豐六年)寫給兒子曾紀鴻的信里這樣說:“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說得很清楚,就是成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二人的家書一對比,他們對于子弟的要求很明確: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考不考功名倒在其次。
 
  關于修養:
 
  為人切忌一個“傲”字
 
  “謙受益,滿招損”,這是中國人歷來信奉的做人原則,說到底就是做人不能傲,王陽明和曾國藩的家書里都提到這一點,而且都把“傲”作為重點防范對象而來告誡子弟。
 
  王陽明的《書正憲扇》有這么一段:“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傲則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為子而傲,必不能孝;為弟而傲,必不能弟。”當今人品德上的缺陷,主要就是“傲”, 很多不良行為和罪惡都是因為傲慢產生的。因為傲慢,就會自以為是,不肯低下身姿。如果作為兒女傲慢,就不能盡孝;如果作為弟妹傲慢,就不能很好地和兄長姐姐相處。王陽明對于“傲”的危害,羅列得很詳細,同時也認識得很深刻。分析了問題的嚴重性之后,王陽明又諄諄教誨:“汝曹為學,先要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進。”你們想要學習進步,必須要除掉“傲”這個病根。
 
  無獨有偶,曾國藩對于“傲”也是極為警惕的,在道光二十四年寫給弟弟們的信中,他語重心長地說:“吾人為學,最要虛心。”曾國藩見過一些頗有才華卻不得志者,原因何在?就在于傲慢蒙蔽了他們的眼光,阻礙了他們的進步。曾國藩親眼看到這些人的傲慢姿態,自己文章“實亦無過人之處”,但是卻心高氣傲,鄉試的時候罵鄉試題目一竅不通,會試的時候罵會試題目一竅不通,罵了同學罵考官,一路罵下去, “見鄉墨則罵鄉墨不通,見會墨則罵會墨不通”,因為傲慢,不肯謙虛求學,最后把自己的前途也罵完了,“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因此曾國藩在咸豐十年九月二十三日寫給弟弟們的信中,總結了這么一句話:“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這是傳自他的祖父星岡公,他曾對曾國藩說:“爾若不傲,便好全了。”
 
  可見王陽明和曾國藩都把謙虛戒傲列為品格修養的頭等大事,只要不傲慢,其他良好品格就會隨之而來。不傲是做人的基礎。
 
  關于人生始發點:
 
  最重要的是立志
 
  王陽明從小就重立志,他小時候聽說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拉俘虜,就痛下決心立志,一定學好兵法,強國強兵,因此,他的志向就不在科舉上。后來王陽明能率兵平定寧王的內亂,和他早年立志學兵法有很大的關系。因此,他在《示弟立志說》就提到:“夫學,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學習一事,首要在于立志。如果沒有立志,就如同種莊稼,沒有先培植好植物的根,卻徒然進行灌溉,再怎么辛苦,也無非是白白勞作一場。
 
  曾國藩也把立志當成人生的根本和出發點,他認為人如果能立志,哪怕做圣賢豪杰也不是件困難的事情,有志之人何必去借助他人成事呢?在道光二十二年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提到讀書之道,他認為最重要的是立志,“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了志,讀書就會求上進,不會自甘于落后,可見這立志,也與競爭心理有一定關系。只要立志,哪怕是在“曠野之地,熱鬧之場”,都能精心讀書。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