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研究院藏敦煌遺書“太和十一年寫本《藥師經》” 敦煌研究院供圖
【中國話語 傳薪絕學】
敦煌學,是1900年敦煌藏經洞及其文獻發現之后誕生的一門學問,其研究對象開始于藏經洞文獻,后逐步擴大,主要包括敦煌藏經洞文獻和敦煌石窟藝術,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我國的敦煌學起步較早,產生了羅振玉、王國維、陳寅恪、向達、姜亮夫、王重民等一批大師級的敦煌學學者,他們開拓了中國敦煌學的許多研究領域,為此后我國敦煌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于敦煌藏經洞文獻在發現后不久,就被西方探險家所攫取,流散于英、法、俄、日等十多個國家的數十家公私收藏機構,吸引了西方許多漢學、藏學、東方學等領域的學者競相研究,特別是法國、英國、俄國和日本等國產生了一批在國際學術界有影響力的敦煌學學者和研究成果,使敦煌學成為一門國際性學問。
由于20世紀復雜的社會因素,我國的敦煌學研究發展比較緩慢,學者和成果較少,國際上一度流行“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的說法。這種說法極大地刺痛了中國學者的民族自尊心,成為他們發憤圖強的動力。20世紀80年代以后,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在以季羨林、常書鴻、段文杰等為代表的一批老學者的帶動下,我國學者奮起直追,經過三十多年的辛勤努力,敦煌學在中國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改變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被動局面,現在國際學術界已經公認中國是敦煌學研究中心。
為保護、保存具有突出價值的文物,經過數十年努力,敦煌石窟文物的保護,由過去的看守型、搶救性保護,進入現在的科技保護、預防性保護,保護的科學水平不斷提升,使石窟本體及其賦存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得到有效的保護,成為國內文物保護領域的佼佼者,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目前我們已經可以成熟地利用數字化技術采集、存貯、展示敦煌石窟數字圖像信息,不僅可以永久保存文物信息,而且可以永續利用,方便學者細致研究,便于向觀眾展陳。如用數字電影展示敦煌藝術,使游客在敦煌石窟外能身臨其境地體驗敦煌藝術的魅力;在網上公布敦煌石窟數字圖像,使全球觀眾可以方便地在線瀏覽,共享敦煌藝術。
我國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一批敦煌學研究機構,設立了一批敦煌學的博士、碩士學位點,造就了一支老中青結合、水平較高的敦煌學專業人才隊伍,不僅保證了我國敦煌學研究事業后繼有人,而且成為國際敦煌學未來的生力軍。
我國學者在敦煌學的幾乎所有領域,諸如語言文學、歷史、考古、藝術、宗教、民族、民俗、科技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眾多學科出產了數以萬計的較高水平的研究論著,獲得國際學術界的好評。
敦煌學是一門“方面異常廣泛,內容無限豐富”的學問,其研究對象主要包括敦煌石窟藝術和藏經洞文獻兩大方面,涉及宗教、藝術、歷史、地理、經濟、語言文學、民族、民俗等眾多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它屬于交叉學科,其中也含有“絕學”“冷門”的領域。從事敦煌學研究的學者應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不能滿足于以往成就,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力求突破創新。
其一,數十年來的敦煌文獻研究,已經對我國古代歷史、經濟、政治、科技、文化、中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的資料,豐富和更新了許多關于古代社會歷史的認識。但敦煌文獻還遠未開發完,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需要去探索。今后一方面需要繼續從不同學科的微觀層面挖掘資料及其內涵,另一方面需要從宏觀層面整合諸多學科的力量進行交叉學科研究,從多學科角度深入揭示敦煌文獻資料多方面的價值和意義。
其二,要深入拓展對敦煌石窟(以及絲綢之路沿線石窟和文化遺跡)在考古學、藝術史學等方面的研究。以敦煌石窟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傳統藝術反映了歷代無名藝術家創造的奇跡,這些令無數觀眾感動的藝術卻在以前的藝術史里很少提及。因此,敦煌和絲綢之路沿線考古、藝術史的研究,必將成為中國藝術史的突破口。
其三,要在以往歷史學、考古學研究的基礎上加強對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加強中國西部古代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中亞、西亞及南亞印度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交流的歷史研究。古代于闐文、吐火羅文、粟特文、回鶻文、梵文、西夏文等民族文字研究都被稱為“冷門”和“絕學”,但這些冷門和絕學學科往往可以為我們認識古代歷史打開新的窗口,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突破點。
要促進上述三個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應該發揮優勢,集中國內歷史學、考古學、藝術史的高端學者和那些能夠解讀古代少數民族文字的專家集中力量對絲綢之路與敦煌學難題進行研究;另一方面要對敦煌學與絲綢之路歷史和文化進行系統研究,分別在歷史學、語言學、藝術學等領域取得集成性成果,從而使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對絲綢之路文化獲得更加全面的認識,這也必將為我國“一帶一路”戰略提供重要的文化參考。樊錦詩(作者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