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激活中國藝術史

2017/1/6 15:45:17 點擊數: 【字體:

  【藝點】

  編者按

  王國維曾提出“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無有用無用也”。激活中國藝術史,從世界藝術史的立場認識中國文化的結晶,貴在跨語境的范疇,并非“河東河西”循環論的一般演繹。這種“激活”對改變“非白即黑”的單向思維,走出“身在此山”的困境,以更寬廣的視域研究中國藝術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去年在北京召開,這是藝術史學史上起承轉合的大手筆。全球藝術研究的目光開始重點關注中國藝術史。

  首屆世界藝術史大會1873年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召開。那時,中國藝術史學已歷經千年旅程。公元847年,張彥遠撰寫了《歷代名畫記》,還編有《法書要錄》和《名畫獵精》,其功厥偉。面對現代世界,這往昔的輝煌意味著什么?曾幾何時,激活現代藝術史學的源頭,來自意大利文藝復興。畫家瓦薩里1550年完成《名人傳》,因此被譽為西方“藝術史之父”。作為制度,歐美各大名校,相繼設立藝術史學科,奠定培養一流人才通識教育的基石。

  同在1873年,因為維也納舉辦的萬國博覽會,日本人從德文Bildende Kunst翻譯了“美術”的概念。“日本畫”將“書畫”轉為“繪畫”,使書法和繪畫分離。到1895年,“美術”出現在中文語匯中,在突出繪畫對推進“實業”意義的同時,極大地改善了建筑、雕塑、工藝美術在東亞藝術史上的地位,影響深遠。與此同時,這個新的概念遺傳了達·芬奇《論繪畫》以來關于書寫命題的失語癥,后果也不可低估。如從東亞的藝術家生存和藝術發展的社會體制看,日本的美術和書法分家,中國在1949年后“美術家協會”和“書法家協會”各立門戶,諸如此類,均可在“美術”的界說中發現其源頭。

  現代藝術史學史的經歷大開大合,波瀾壯闊。世界藝術史大會144年的發展,可以作為“激活中國藝術史”的參照之一,讓我們考其得失,觀其大略。

  首先,世界藝術史的開合須從人文的高度,認識書畫的智性功能。對此,曹意強教授在光明日報刊登的《發掘中國畫論的活性因子》一文,特別強調超越“廬山中人”的局限。不僅謝赫、張彥遠開了提升繪畫地位的先聲,而且“中國藝術史之父”關于“書畫同源”的命題,包含“遠比后人理解得深刻”的意義。《歷代名畫記》開篇“敘畫之源流”一節,把圖像和語詞作為人類認知世界的二元途徑,做了整體把握。美國當代視覺藝術批評家W.J.T.米切爾的“圖畫理論”,考究文本圖畫(textual pictures)和圖畫文本(pictorial texts)的轉換關系,正好表明“書畫異名而體同也”。繼《歷代名畫記》,張彥遠在《法書要錄》自序中寫道:“有好事者得余二書,書畫之事畢矣,豈敢言具哉!”自信之余,對書畫藝術通史的整合,還寄希望于來者。

  姜丹書1917年至1918年撰寫的《美術史》是一個突破。這部中國最早的世界藝術通論,時間跨度從遠古到正在發生的意大利“未來主義”,其中將先秦文字書寫納入雕刻傳統,與近代金石運動互為表里,極具見地。此書成為潘天壽、豐子愷等人在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就讀時的課本。黃賓虹1919年主編《時報·美術周刊》,也采用把“雕刻”作為“篆刻”同義詞的思路。從20世紀20年代初上海的“國畫復活運動”起,黃賓虹、豐子愷等回應德國表現主義,強調書寫的主觀意興、激活書畫藝術的歷史資源。黃賓虹進而提出“大家畫”的概念:“至于道尚貫通,學貴根柢,用長舍短,器屬大成,如大家畫者,識見既高,品詣尤至,深闡筆墨之奧,創造章法之真,兼文人、名家之畫而有之,故能參贊造化,推陳出新,力矯時流,救其偏毗,學古而不泥古。上下千年,縱橫萬里,一代之中,曾不數人。”從唐朝詩、書、畫“三絕”發展到明清詩、書、畫、印“四絕”,到20世紀中期,“南黃(賓虹)北齊(白石)”,雙峰并峙,矗立于現代藝術之林。

  從世界藝術史的立場認識中國文化的結晶,貴在跨語境的范疇。激活中國藝術史,并非做“河東河西”循環論的一般演繹。重新認識張彥遠,也不像國內外一些同仁所誤解的,是要以《歷代名畫記》的體系來重建世界藝術史學,回到封閉的語境中,坐井觀天。相反,在學科分工過于細瑣的今天,這種“激活”對改變“非白即黑”的單向思維,走出“身在此山”的困境,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這里,我想到很多年前復旦大學友人所講的一則軼事。為出版陳寅恪先生的文集,門人蔣天樞教授奔走出力。一次,曾與撰寫《張居正大傳》的復旦同仁相逢,引出一通質疑,讓他無語:“陳先生偌大學問,為什么去寫一個17世紀的名妓柳如是?”撇開只重視帝王將相的正統史觀不論,如果放在世界藝術史學的語境中,那么,問題的答案就會一清二楚。

  陳寅恪的《柳如是別傳》,成稿于與國外學術界幾乎隔絕的1963年。80萬字的巨著,是研究女性藝術家的經典,預見了10年后美國學者琳達·諾克林行將轟動藝術史界的難題:“為什么歷史上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陳寅恪以超凡的學識和毅力,在雙目失明的逆境中,與1100多年前張彥遠文心相印,依仁游藝。“不為無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由清代詞人項蓮生轉引《歷代名畫記》的人生感悟,以為知言。箋證錢(謙益)柳(如是)因緣,看似“無益之事”,而詩文書畫,卻讓撰寫對象和撰寫者的“有涯之生”得以升華。歷史和藝術史,殊途同歸。陳、張異代,一致百慮,融入王國維所憧憬的“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無有用無用也”的化境。

  如此傳奇,不正好展現出“激活中國藝術史”畫面的無限可能性嗎?

  洪再新(作者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七弦妙制有洞天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