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究竟為了什么?
2013/6/27 15:14:1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在近日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新疆天山和云南哈尼梯田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入選者長出一口氣,待評選者還在做最后的沖刺。
對于憋足了勁的中國申遺者而言,假如把遺產大會召開的時間當做性命攸關的日子,似乎成敗在此一舉,總覺得一旦申遺失敗,此前花費的巨大人力、物力、財力就會付之東流,“回報”不再可期——那么,筆者要在此追問,或者提請自問:申遺,究竟為了什么?
在“申”與“護”的關系上,我們看到過很多偏差。是為了搶救和保護人類文明成果,把著眼點放在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未來發展上,還是放在一地一時的功利上,抑或放在商業利潤的追求上,選擇不同,最終呈現的“項目”質量就會明顯不同。“護”才是根本,“申”只是動力,假如兩者翻轉過來,遺產的可持續必然堪憂。
經常想一想“申遺,究竟為了什么”,有利于正本清源,回到遺產保護的出發點。我們不妨設問:如果沒有申遺這檔子事,我們如何善待老祖宗留下的遺產?保護人類文明的遺產,不僅是對民族文化的珍視,也是對全人類共同文化財富的珍視。我們現在所做的很多事,究其實質,是在為歷史還債,有的甚至是在還久欠百姓的舊賬。假如一地政府的“投入資金”,單單奔著“發展旅游”的目標,而將申遺當做“貼名牌”的一時之需,那么很有可能,申遺的成功非但無益于遺產保護,還會是遺產悲催命運的開始——當利益最大化成為高于一切的宗旨,想方設法吸引“到此一游”者成為唯一的驅動力,“保護”就只能是紙上談兵了。
我們承認,在遺產保護問題上,地方政府的強勢領導至關重要,他們的眼界和動機,將決定遺產保護的質量和方向。但正因其重要,更要謹慎從事,以免將“保護”演變成“毀滅”。由于一些地方領導的意志,拆真文物建假古董的事情已屢次上演。然而,不管“假古董”收拾得如何美輪美奐,都是違背申遺主旨的。早在上世紀30年代,國際建筑協會通過的《雅典憲章》中就明確指出:“以藝術審美的借口,在歷史地區內采用過去的建筑風格建造新建筑是災難性的做法,無論以何種形式延續或引導傳統風貌都是無法容忍的。”這個道理,早已是全世界的共識。然而,倘若一地政府對這種共識完全無知,或者置若罔聞,遺產的命運就岌岌可危了。
說上述話、舉上述例,不是苛責于眼前的中國申遺項目,而是借此良機提醒中國的申遺者,申遺成功與否,都不應該影響我們對遺產的保護,因為那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職。至于申遺成功,更要清醒對待,決不能據此作為與民爭利的契機、停止保護的開始。 (原標題:申遺,究竟為了什么?)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