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夔州大地上有一道傳統(tǒng)美食:盬子雞,因特色的烹飪器皿、綿長的香氣而深入人心,是奉節(jié)家喻戶曉的名菜。然而,近日這道菜的名字卻受到網友的質疑,有網友稱盬子雞的“盬”字是錯別字。
6月26日晚上,住在重慶南岸區(qū)的網友“陶靈”在天涯重慶發(fā)起了關于奉節(jié)盬子雞的討論,他認為此“盬”與烹制工具、甚至盛裝食物的盆缽都毫不相干,但當?shù)厝藚s堅持這樣寫,連“非遺”名單中,也是如此。隨后記者在字典上查證,盬有古代鹽池名、沒有經過熬制的鹽、停止、吸引、不堅固的意思,與盆缽相去甚遠。
此外“陶靈”還提到,真正的“gu”字應該是缶古皿,但這個字在一般的字典、詞典,甚至是《辭海》也沒有,據(jù)說就連縣志里也難以查到。
據(jù)查證,2011年4月,奉節(jié)竹園盬子雞傳統(tǒng)制作技藝進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錄上使用的正是網友質疑的“盬”字。奉節(jié)文化館館長張世潮告訴記者,其實網友說的沒有錯,“嚴格說來,這確實是個錯別字”。
“其實申報時就考慮到了這一點,但在輸入法的限制下,真正的‘gu’字無法拼打出來,再加上考評要求以老百姓沿用的字為準,因此最后還是選擇了‘盬’”,張世潮解釋道,當?shù)厝耸歉鶕?jù)器皿的燒制形態(tài)來記錄這道菜,隨著時間推移和字形演化,就沿用了現(xiàn)在的“盬”字。見習記者 饒方婧(原標題:奉節(jié)"非遺"盬子雞"盬"字被指是錯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