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古代學校為何稱“庠”?意為培養教化之所

2013/9/2 9:19:43 點擊數: 【字體:

古代學校為何稱“庠”?意為培養教化之所

  金文

古代學校為何稱“庠”?意為培養教化之所

  小篆

  如今,人們對“學校”一詞的定義大多是“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教育的機構”。一般說來,學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但“學校”一詞到民國時期才開始出現。在中國古代,學校被稱為庠、序、學、校、塾等。那么,古代的學校為何稱“庠”呢?

  “庠”為“培養教化”之所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庠”讀作xiáng,對“庠”字的解釋是:古代的學校。庠序,指古代鄉學,泛指學校。庠生,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的生員的別稱。在《辭海》中,“庠”同樣被解釋為古代的學校,《孟子·滕文公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說文·廣部》中也有:“庠,禮官養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盡管前者所述“周曰庠”,后者說的是“殷曰庠”,但不難看出,古人將學校稱為“庠”,是取其“教養教導”、“培養教化”之意。

  從“庠”字本身來看,“庠”為形聲字。從廣,羊聲。“廣”的本義為寬大的房屋。“羊”為“善”省,表示美好、完善之意。“廣”“羊”為“庠”,可會意為專門用于教化人從善、向善、識禮,從而使得人品更加完善的地方,亦即學校。

  “庠”有上庠下庠之分

  “庠”作為古代學校的名稱,古籍中不僅有很多記載,而且各有解讀。如《禮記》:“有虞氏養國老于上庠,養庶老于下庠。”鄭玄注:“上庠,右學,大學也,在西郊。下庠,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宮之東。”《禮記·鄉飲酒義》:“主人拜迎賓于庠門之外。”《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明代王應麟《困學紀聞》卷五:“庠為鄉學,有堂有室;序為州學,有堂無室。”“庠老”、“庠生”、“游庠”等都是因“庠”而衍生出的對人的稱謂。其中“庠老”是古代對地方學官的敬稱,“庠生”是對明清時期府、州、縣學的生員的稱謂。古時以府學為郡庠,縣學為邑學。元代柯丹邱《荊釵記·會講》:“家無囊橐,忝列庠生之數。”清代劉大櫆《吳君墓志銘》:“子一人,定,邑庠生。”清代蒲松齡《促織》:“又囑學使俾入邑庠。”這里的“邑庠”即縣學。“游庠”則是指明清時期,儒生經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生員。如明代凌濛初的《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總丱之時,三人一同游庠。”清代黃蛟起《西神叢語·許世卿》:“館於嘉禾項氏,其子已游庠,督責之甚嚴。” 清代毛祥麟《對山馀墨·群芳榜》:“有沉濬者,幼孤,母甚姑息。既游庠,益聽其以厚貲出入,乃愈放蕩。”清代陳其元《庸閑齋筆記》:“此人既游庠食餼,當令人勉之務正。”

  “學校”一詞始于民國

  據考證,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學校。最早的學校就叫“庠”。高一級的大學叫“上庠”,低一級的小學叫“下庠”。夏朝,學校已有四個等級,分別稱作“學”、“東序”、“西序”、“校”。商朝時,這四種學校的名字又演變為“學”、“右學”、“左學”、“序”。此后的朝代還有在王府里設立的學校,叫“辟雍”、“成均”等。西漢時期,學校劃分為中央和地方兩種,中央設太學,地方上置學宮。唐代辦學達到古代鼎盛時期,學校分類更細,明清時期的學校基本承襲隋唐,但由于科舉制的發展,學校成為科舉制的附庸。清末,開始興辦近代教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頒布的《欽定學堂章程》,首次將學校稱為學堂。辛亥革命后,民國教育部公布新的學制,“學堂”一律改稱“學校”,并一直沿用至今。舒智輝(原標題:古代學校為何稱“庠”?意為培養教化之所)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北京晚報(2013-09-01)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