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氣溫有點兒反常,處暑明明已經過了十來天,可溫度依然在三十五度左右徘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熱的暑天就要離開了。
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具體說就是:備受炎熱炙烤無精打采的老鷹開始抖擻精神,把銳利的目光對準了那些鳥類;天地間萬物度過了它們的鼎盛期,逐漸走向凋零,一片片葉片奏出一個個傷感的音符;“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之意,意思是說谷子玉米高粱都到了成熟的季節。
處暑前后有“中元節”,俗稱“作七月半”。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一開一關都會舉行普度布施活動。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后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重心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上,最后以關鬼門結束。另外一個經典的活動是放河燈。河燈又名“荷花燈”,一般是在荷花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放河燈的目的是為了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肖紅《呼蘭河傳》中的這段文字,是放河燈習俗的最好注腳。而對于沿海漁民來說,處暑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節日,休漁期即將結束,那些活蹦亂跳美味無比的海鮮正在不遠處“招手示意”,開漁節那一天,人們會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滿載而歸。(原標題:說處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