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部分媒體報道的“人教版義務教育教材刪除魯迅文章”的報道,昨日,人教社在官方微博稱,此類報道是失實報道。人教社稱,目前為止,人教版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7-9年級中,“魯迅先生的文章有6篇之多,基本上每一冊都有,依然居作家之首位。”(9月5日《新京報》)
“刪除魯迅”這個說法肯定不對,準確說法應該是“魯迅大撤退”。記得筆者在讀書和教書時,初中三年的語文課本中有10篇以上魯迅的文章,有一年中考考文學常識,還專門考的是與魯迅有關的內容。而今,雖然魯迅的文章還有6篇之多,但“魯迅大撤退”是不爭的事實。如何看待“魯迅大撤退”呢?筆者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情。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9月5日《新京報》上刊載上海作家葉開的文章指出:在現代文學史里,作家是有座次的,“魯郭茅巴老曹”的排名很嚴格,輕易不能隨便搬動。然而,人教版不僅“搬動”魯迅,還“縮減”魯迅,人教版“撼動”魯迅之舉引來熱議,這是意料中的事情,但正是因為魯迅“被撼動”,剛好驗證了當今中國文壇“江山代有才人出”、“長江后浪推前浪”的繁榮景象,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魯迅大撤退”并不標志著魯迅“全面退出”。魯迅作為中國文壇巨匠,不可能退出人教版,連初中生都不知道魯迅為何人,肯定遭到口誅筆伐;退一萬步說,即使魯迅退出人教版,“魯迅精神”也不可能退出公眾視野,毛澤東概括的“魯迅精神”的精髓——政治遠見、斗爭精神和犧牲精神,依然具有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不僅中學生要學習,全國人民都應該學習。人教版“縮減”魯迅,學校和老師應該以課外閱讀的方式,精選魯迅的經典作品讓學生閱讀。課本上“少”了幾個魯迅,課本外“多”了很多魯迅,學生不會也不應該和魯迅成為“陌生人”。
都說魯迅的文章比較難懂,這也是事實,舉個例子吧。《孔乙己》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從語法上講,這是一個病句,“大約”和“的確”自相矛盾。然而,魯迅正是要通過“矛盾”,揭示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知識分子的罪惡,這也正是魯迅文章的風格。而魯迅文章的這種風格,初中生包括老師理解起來確有難度,把這些深奧難懂的內容替換或調整到高中、大學階段,或許更為合適。
魯迅的作品是第一流的,語言是第一流的,思想也是第一流的,但是,魯迅的文章畢竟有時代的印記在里面。“魯迅大撤退”后,新時代的作家“大進軍”人教版,從某種角度說,這也是中國文學作品、中國作家的與時俱進。沒有與時俱進,莫言不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報道稱,正是由于魯迅當年“婉拒”諾貝爾文學獎,才讓諾貝爾文學獎遲到中國半個多世紀。(毛開云)(原標題:評論:“魯迅大撤退”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