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陸生物資源豐富,植物種類繁多。古代美洲土著居民在與世界其他地區完全隔絕的狀態下,馴化、培育、栽培了60多種農作物。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踏上了美洲土地。在這里,他發現了各種從未見過的奇異作物。他說,玉米“味道很好,可以煮,可以烤,還可以磨成面粉”,印第安人稱其為mahiz(此即英語maize的詞源)。他還說,甘薯“樣子像蘿卜,味道像栗子”。這樣的描述應當說是非常準確的。
從哥倫布開始,美洲作物被陸續帶到歐洲進行種植。不過,有些美洲作物在歐洲曾受到過排斥。例如,許多人認為,外表粗糙的馬鈴薯是一種有毒作物,食后會導致麻風病。18世紀中期,法國出版的一些書籍還說馬鈴薯是下等人食用的低賤食品。
隨著歐洲人海外擴張的快速展開,美洲作物也漂洋過海,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擴散。16世紀初,歐洲人來到中國沿海,美洲作物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不斷傳入中國。16世紀30年代,上海嘉定一帶的農民已經種植花生了。明代杰出的醫學家李時珍(1518年—1593年)在其巨著《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南瓜等美洲作物,并說南瓜“轉入閩浙,今燕京諸處亦有之矣”。可見歐洲人東來后不久,一些美洲作物即開始傳入中國,而且傳播的速度很快。
從16世紀前期起到1644年明朝滅亡,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可以分為三大類:以玉米、甘薯、馬鈴薯為代表的糧食作物;以番茄、辣椒、南瓜、花生為代表的瓜果蔬菜;以煙草為代表的經濟作物。這些作物傳入中國的途徑很多,其引入過程甚至是非常曲折的。例如,廣東的甘薯最初是從越南引入的,而福建的甘薯則是從菲律賓引進的。明朝末年,長期在菲律賓貿易的福建人陳振龍發現甘薯“六益八利,功同五谷”,打算將其引入“土瘠民貧”、常遭饑荒的故鄉。由于菲律賓禁止甘薯輸往中國,所以陳振龍只得偷偷地購買薯苗,并在私下里學習甘薯的栽培方法。1593年,陳振龍終于克服種種困難將薯苗帶回福建。甘薯試種成功后,福建巡撫下令進行推廣。
由海外引進的美洲作物,可以說是新大陸饋贈給中國的神奇禮物,對中國社會各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有學者因此將美洲作物的引進,稱為“糧食生產的革命”。其中最直接、最重大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增加了糧食品種,促進了農業發展。
幾千年來,中國人賴以生存的主要糧食是被稱為“五谷”的稻、黍、稷、麥、菽。明朝末年的宋應星在1637年出版的《天工開物》中還說,當時的糧食結構是:稻谷占70%,大小麥、黍和稷共占30%。美洲作物引入中國后,不僅增加了糧食的品種,而且改變了糧食的結構。玉米在全國廣泛種植后,成為傳統“五谷”之外的另一種主要糧食,因此又被人稱為“六(陸)谷”。甘薯在明朝剛傳入中國時,被視為蔬菜的一種,到了18世紀則被列為“谷之屬”,即糧食的一種。19世紀末四川的一部地方志寫道:玉米、馬鈴薯和甘薯這三種作物“古書不載”,乾隆、嘉慶之后逐漸盛行,“今則栽種遍野,農民之食,全恃此矣”。今天,我國最主要的三種糧食作物依次是:水稻、小麥和玉米。甘薯和馬鈴薯也是深受民眾歡迎的常見作物。
玉米、甘薯和馬鈴薯不僅高產,而且耐旱耐瘠,適應性很強,易于種植。這些作物引入中國后,被廣泛種植在原先廢棄的砂地瘠壤、旱坡荒墟上,從而擴大了耕地面積。這些新作物還可以與水稻、麥子輪種,從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糧食總產量。特別是在災荒的歲月中,玉米等作物因其頑強的抗災性而為人們提供了寶貴的食物,成了人們的救命之糧。現在中年以上的中國人,對此恐怕還有親身經歷和難忘的記憶。
玉米等作物不僅為人們提供了糧食,而且還提供了優質的家畜飼料、釀酒原料、生活燃料和肥料。直到今天,我國不少地方還在以多種方式利用玉米等作物。因此,美洲作物的引進,又促進了飼養業、手工業和農業的發展。
第二,豐富了日常生活,引發了飲食變革。
玉米、甘薯和馬鈴薯不僅是主食,而且還可以用作輔食,并通過煎、炒、蒸、烤等方式加工成糕團零食,例如爆玉米花、窩窩頭、甘薯片、烤馬鈴薯等。這些食品深受社會各階層的喜愛,風行全國。美洲傳入的番茄、南瓜、花生、向日葵等瓜果蔬菜,則更充實了中國人的食譜,豐富了日常生活。中國的許多風味小吃、特色點心,就是在美洲作物傳入后形成的。花生、向日葵還可用來榨油,今天依然是食用植物油的重要來源。
當然,對中國飲食文化影響最大的還是辣椒。1493年,哥倫布在美洲發現了辣椒。印第安人告訴他,辣椒“有益健康”,沒有辣椒就無法進食。美洲辣椒從此為歐洲人所了解,并被引入到歐洲栽培。辣椒的傳播速度非常快。16世紀末,已在中國東南沿海種植,不過當時是作為花卉,供觀賞之用。清朝前期,一些地區已將辣椒用作調味品。乾隆時期,貴州等西南地區開始大量地直接食用辣椒。此后,食辣之風逐漸向其他地區擴散。以江西為例,18世紀中期的地方志說,吃了辣椒后,“汗與淚俱,故用之者甚少”。到了19世紀初,一位江西學者寫道:辣椒“辣如火,食之令人唇舌作腫,而嗜者眾”。清末形成的中國主要菜系之一川菜,就是以善用辣椒為特色的。時至今日,辣椒仍然在神州大地風行。所以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原產于美洲的辣椒,似乎是為中國人而創造出來的。”
中華飲食博大精深,美味絕倫,享譽世界。但如果沒有美洲作物的引入,一定不會如此絢麗多彩。當然,我們也不能不提到,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美洲所產的煙草也傳入了中國。
煙草,美洲印第安人稱其為tobacco。哥倫布于1492年到達美洲后沒幾天,即注意到了印第安人吸食煙草的習慣。16世紀初,煙草被引種到歐洲。從16世紀末開始,煙草通過多個渠道傳入中國。人們根據tobacco的讀音,將煙草寫作“淡巴菰”“淡巴姑”等。煙草傳入中國后,很快風靡各地,明清之際,已經遍及長江南北,成為社會風尚。上起王公貴族、文人雅士,下至苦力乞丐,不管男女老少,皆以吞云吐霧為樂。時至今日,煙草依然風行社會,如何控煙、禁煙則成為人們需要努力解決的問題。
煙草的傳播史告訴我們,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造福社會的同時,也會危害人類。當我們面對著日益洶涌的全球化浪潮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田 力(作者單位:寧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