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陳志武暨大開講
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昨天在暨南大學發表主題演講。這位知名華人經濟學家講述了“風險的故事——金融如何改變人生”。他認為,姓氏是人類最早、最重要的金融創新之一,因為其強化了人的跨期風險配置能力。
昨天,陳志武出席了在暨大舉辦的2014年留美經濟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他從人類歷史沿革的獨特視角,審視人類與風險的博弈,從規避生存風險的角度來理解金融問題。他認為人類歷史就是與風險博弈的歷史。
陳志武說,在過去800年,西歐國家因為暴力導致的死亡人數下降了100倍左右。在全球,因戰爭導致的死亡人數也在不斷下降。是什么因素導致了戰爭和暴力呢?是生活所迫、氣候等風險因素,當風險影響到消費,影響到生存的時候,就會成為引發暴力、引發戰爭的事件。
陳志武說,姓氏是人類最早、最重要的金融創新之一,其強化了人的跨期風險配置能力。跨期的價值交換對違約、守約的依賴性很強,這個時候為了降低風險,姓氏起到很大的作用。“一個姓氏形成了一個交易體系。”
陳志武認為,姓氏體系建立后,現代意義的“家”才真正形成,“養子防老”作為一種防范家庭風險的主要手段也成為可能。“姓氏”建設了一個基于血緣的交易系統,后來衍生出一夫多妻的現象,也是因為養兒防老理念的形成。畢竟在農業社會里,家族無法大到各類風險都能在血緣內規避。
他在研究中發現,災害時期,金融對減少苦難,降低暴力起了關鍵作用。在美國1996年~2007年的11年時間里,有社區研究表明,當受到風險事件如自然災害后,存在高利息貸款的社區,其發病率、偷盜率、破產率增幅都明顯小于其他社區。貸款提升了老百姓應對風險的能力,而不需要去搶劫。
陳志武還發現,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印度農村因為存在民間金融,同時正規金融業開始發展,才令到災難面前百姓有保險、有貸款,而在孟加拉沒有民間金融,群眾只能選擇賣地,或者搶劫。
“現代金融讓人類的非暴力化達到新境界,個人自由才得以實現!”陳志武說,在過去三十年,中國金融市場的資金主要集中在企業、生產者和投資三方面,個人、家庭、消費較少,接下來應大力發展消費者金融,幫助個人和家庭規避風險、配置消費。
又訊 (記者陳翔 通訊員彭梅蕾、王欣超)能源基金會中國舉辦的“中國綠色發展論壇”在暨大進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詹姆斯·莫里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分享了對綠色增長相關政策的見解。
林毅夫說,中國應把綠色發展作為公共產品提供給世界和自己,“要在城鎮化和工業升級方面也支持綠色行業。”
詹姆斯·莫里斯說,中國不僅可以做很多工作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而且可以通過減排獲得收益。莫里斯建議建立全面覆蓋的碳稅機制,鼓勵綠色技術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