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節的志愿者為小朋友演示如何使用算盤。(陳麗丹 攝)
雖是夏日炎炎,但美國華盛頓國家大草坪上十幾個巨型白色帳篷里人頭攢動。當地時間6月25日,第四十八屆美國史密森民俗節在首都華盛頓盛大開幕。中國首次以主賓國的身份參加并舉辦“中國:傳統與生活的藝術”主題活動,有來自15個中國省市的8項舞臺表演節目和16種民間手工藝項目參展,108位民間藝術家作品的集中展示,讓美國觀眾“一站式”領略到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活動由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和美國史密森學會共同主辦,主辦方預計,將有超過100萬民眾到場參觀。
此次活動的特點之一就是突出互動與參與。主辦方專門設置了“大家一起做”的區域,書法和珠算的展示讓許多當地小朋友躍躍欲試,而傳統太極拳和太極劍則吸引了不少“大朋友”,他們十分踴躍地向中國師傅們討教個一招半式。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李鴻對本報記者說,用普通觀眾能理解的語言講解每一種藝術背后的文化內涵,注重互動,理念很吸引人。
美國資深外交官薩默斯因為喜歡中國文化,特地申請擔任此次活動的志愿者,為來自中國貴州凱里的著名苗族蠟染專家楊文斌擔任翻譯和講解員。
瑪麗·布里斯特地從肯尼亞趕回華盛頓參觀本次民俗節,貴州姑娘表演的侗族大歌以及手工制作的精美侗族服飾讓她大開眼界。她告訴本報記者,不同國家的人民對于文化之美的理解是相通的。剛剛大學畢業的瑪麗·格里尼也認為,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只封閉在一種文化中,就容易陷入單一而狹隘的思維方式。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公使陸慷表示,文化交流的意義在于尊重并欣賞文化的多樣性,最重要的是,能讓不同國家的人民聯系得更加緊密。
美方活動主要策劃人吉姆·多伊奇表示,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悠久而深厚,不應只停留在博物館的櫥窗里,應更多地走入民間。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民間文學研究室主任安德明對本報記者表示,這種完全開放式的文化展示,能夠真正將中國的民俗文化推向世界,豐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內容,拓展走出去的廣度和深度。
薩默斯也認為,中國的“風水”“針灸”“功夫”等早已名揚海外,中國文化正在被世界更多的民眾了解和喜歡。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在推廣中國文化方面做出了極大努力,這為外國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了解、學習和喜歡上中國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