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員發掘的其中一個船錨,凹槽中檢測到繩索的殘留物
考古學家在2013年4月宣布,在臨近紅海、蘇伊士城以南119英里的瓦迪-伊爾-加爾夫開啟了一個深入基巖的地下儲藏室,發掘出船只、繩索和陶器的碎片,還有一些莎草紙文書,證明這是一座古代的港口。從挖掘出的這些文物來看,這座港口比世界上現存的任何港口都要古老,距今約有4500年歷史,因此也被美國《考古學》雜志評為2013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早在1823年,來自英國的考古先驅約翰·加納·威爾金斯爵士就勘察過這一地區。他在距離海岸線幾英里的基巖中發現了一些痕跡,但當時以為這是一處地下墓穴。20世紀50年代也曾有人希望進行發掘,不過因為蘇伊士運河危機而作罷。自2011年起,巴黎索邦大學的古埃及研究者和埃及方進行合作,展開了發掘工作。
考古學家共清理出30條相類似的廊道,平均每條約為19.8米長、3米寬、2.1米高。這些廊道構成了一個巧妙的封閉系統,四周圍著巨大而沉重的石灰石,上面刻著胡夫法老的名字。大石塊和石灰巖石板堆疊在一起,形成一個L形的碼頭,從陸地一直延伸到水底。這座港口可以追溯到法老胡夫統治下的第四王朝。胡夫于公元前2589年至公元前2566年間在位,著名的吉薩大金字塔就是由他興建的。
發現的廊道曾被用于放置廢棄船只——當船只完成西奈半島到尼羅河河谷之間的航行之后,它們就會被拆掉擱在這里。考古隊因此在廊道里發現了船只的殘骸、繩索和陶器。他們還在至少三條廊道里找到儲物陶罐,可能是給當時船上儲水用的。除此之外,研究小組在岸邊進行水下探測時,還發現了25個巨大的錨和類似的儲物陶罐。曾屬于巨型船只的石灰石錨,證明古埃及曾從西奈半島進口黃銅和石料,運往尼羅河河谷。學者認為這些實物證據反映了瓦迪-伊爾-加爾夫是古埃及派遣船只遠航的港口,到第五王朝時仍在使用。
在發現的數以百計的莎草紙殘片中,有10張保存相對完好,其中包括一位王國官員的日記。研究人員花了三個多月時間拼好了這部日記。這位官員參與了大金字塔的建造工作,所以日記中描述了其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狀況,例如從這里出航的埃及船工接受食物供應的細節。日記也記錄了他自己多次開赴圖拉采石場的經過,用以修建法老金字塔的石頭就是從那里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