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30日,英國歷史悠久的伊斯特本碼頭發生重大火災,現場濃煙滾滾,碼頭上的大部分建筑被燒毀。伊斯特本碼頭是英國非常有名的旅游景點之一,擁有140年歷史,此次毀于大火令人惋惜。
古跡保護是各國文物保護者共同面臨的課題。除了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破壞,不少國家在防止古跡遭遇火災、洪水、污染等物理損害上的做法也有值得借鑒之處。
防火災:嚴格消防法規
火災是古城、古建筑等歷史文化遺產最主要的破壞因素之一,因此成為各國防護的重點。日本的古建筑幾乎全為木制,這些古建筑之所以能夠完好保存上千年,離不開日本人對本國文化遺產的珍視以及由此建立起來的嚴密消防措施和強烈的消防意識。
日本文化廳作為文化遺產主管部門,一貫重視文化遺產的消防措施。文化廳和消防廳委托地方的教育委員會檢查消防系統、制定消防計劃等。從平時就對工作人員進行消防訓練,確保他們能進行初期的滅火活動,并與地區的官方消防隊合作。
日本各地方政府也大力建設保護文化遺產的消防制度。千年古都京都市早在1973年就在全國的消防機關中設立了唯一的“文化遺產科”,而且在消防署中設立了文化遺產負責人,加強防火指導,全年都在采取各種措施防止文化遺產發生火災。
截至2012年,京都市指定了1007處特定文化遺產,要求進行徹底的防火管理和建設防災設施。為了提高居民對文化遺產的愛護,京都市還指導文化遺產周圍的居民、團體等組成“文化遺產市民營救隊”,加強防火監控,通過訓練提高消防能力,出現火災時,立即通知119并參與初期滅火、搶救著火點的文物、指導避難等。目前,京都市已經建有239個“文化遺產市民營救隊”,在消防隊員趕來前發揮了重大作用。
此外,日本還將每年的1月26日定為“文物防火節”。這一天,全國文物部門都要開展防火宣傳和檢查,組織防火訓練,清除可燃性垃圾,排除火災隱患。各寺廟的僧侶神職人員要舉行防火、祭祀火神、誦佛經活動,消防隊將云梯車開進寺廟,在高大的殿堂上進行射水演習。
在英國,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英格蘭遺產”定期會對其管轄的古建筑現狀進行審查,防火措施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未通過的古建筑將在規定的時間內整改。“英格蘭遺產”還建立了專門的火災研究數據庫,供古建筑的防護者查找、學習、交流與防火有關的信息。
防水災:搬遷古跡內藏品
塞納河孕育了巴黎,也給這座城市里的數量眾多的文物古跡帶來了水災威脅。在過去一個世紀,塞納河泛濫10余次。1910年的大洪水,塞納河水位高達8.62米,洪水將盧浮宮包圍,差點淹進雕像陳列室。2004年春季,法國國家圖書館弗朗索瓦·密特朗館發生水患,致使大批文獻資料受損。今年1月,該館儲藏室水管爆裂,致使10萬至12萬件19世紀至20世紀的文獻資料遭受損害。
面對可能存在的洪水威脅,盧浮宮想出了為館藏作品謀劃“新家”的辦法。2013年9月,法國文化部部長奧雷莉·菲莉佩蒂宣布,計劃在距盧浮宮朗斯分館約200公里處修建一個專門的儲存設施,用于存放盧浮宮內的館藏作品。目前,盧浮宮共有46萬件館藏,大部分儲存在博物館建在塞納河兩岸的地下室內,一旦發生洪澇災害,藏品極有可能遭到損壞。
10月初,盧浮宮與法國政府簽署同意書,決定將近半數的館藏——畫作、雕塑以及其他藝術作品共計20萬件,遷離出塞納河旁的盧浮宮地下室。在未來5年的時間內,這20萬件館藏將陸續搬遷,安置于修建完畢的“新家”。整個搬遷工程預計花費6000萬歐元。
想要搬遷館藏的博物館不只盧浮宮。2009年,法國前文化部部長弗雷德里克·密特朗曾批準在巴黎西北部30公里處的賽爾齊·蓬多瓦茲鎮修建一個儲存中心,用來存放可能面臨洪水危險的奧賽博物館、凱布朗利博物館和盧浮宮藏品,但由于成本過高,這一想法最終被放棄。
防污染:還古跡真色彩
由于年代久遠,現存的古建筑表面或多或少存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物,如煙熏、銹跡、霉菌、蟲斑等。這些污垢不僅影響古建筑的美觀,還會發生化學反應,侵蝕建筑物本身的材質,對古建筑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壞。因此,在不少國家,防止古建筑表面受到污染、定期清理建筑是一項必修的功課。
古羅馬斗獸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2013年,為減少機動車行駛對斗獸場和古羅馬遺跡的損害,位于市中心的交通要道被設為步行街。羅馬市長馬里諾曾表示,雖然這樣難免會影響市民出行,但把這些遺跡徹底還給全人類具有非凡的意義。
2012年7月,羅馬考古文物部門宣布,對古羅馬斗獸場分三階段進行修復,共持續915天,全部修復工作將于2015年完成。這是73年來斗獸場首次被完整地修復。近日,第一階段的修復工作正式完工,牙刷被證實是用于清洗在巨型露天劇場外部堆積了幾個世紀的污垢的理想工具。該項目的考古學家、技術總監孔蒂表示:“牙刷是非常環保的清潔方式,唯一流走的東西是臟水。”
同樣被治理的還有印度泰姬陵。泰姬陵所在的阿格拉市為發展經濟,在泰姬陵周邊修建了許多工廠。工廠排放的廢氣和塵埃凝結成顆粒附著在泰姬陵表面,造成這座有著近400年歷史的白色大理石變黃。為使泰姬陵重現潔白容顏,2008年初,印度專家啟動了一項為期6個月的“潔面”工程,為它敷上特制“面膜”。此次“潔面”工程所用“面膜”由產自印度北部富含石灰的“木爾坦泥”除菌后制成。施工人員把它敷在泰姬陵表面,待干后用清水洗去。
近年來,現代技術被越來越多地運用于古建筑的清洗。激光清洗被認為是一種對古跡無害的清洗方式,其利用激光光束的特性升高污染物的溫度,使污染物瞬間從古跡表面剝離。操作者通過控制激光光束的參數,如光斑大小、重復頻率等,可以精確定位清洗所需要的激光能量,從而在不傷害古跡的前提下洗掉污染物。
法國亞眠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奧地利史蒂芬大教堂等多處古建筑的部分雕塑都在激光清洗之后重放光彩。2013年,文物保護者在克羅地亞斯普利特古城完成了歷時10年的大型古跡清洗項目,用激光洗去了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宮積累了1700多年的污垢,這是克羅地亞乃至歐洲第一次大規模地使用激光清洗一座古城。激光清洗技術在世界范圍內逐漸得到肯定和普及。(鄭苒 編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