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是著名的侯馬盟書考古發現50年。忽然想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盟書出自哪里,于是動手去查閱資料,居然發現最早的盟書與考古發現、與文字的破譯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眾所周知,赫梯文明誕生于公元前2000年初葉,發祥于安納托利亞高原,曾經歷500余年的繁盛,是古代近東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直到19世紀后半葉,赫梯人的歷史依然只在安納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巴勒斯坦和埃及等地的考古發現中偶有涉及,雖然一些浮雕、象形文、楔形泥板文書和其他雕刻品可以佐證它的存在,但人們對這樣一個文明依然知之甚少。
而所有謎底的揭開,是與“一紙”盟書有關。
1887年,在開羅尼羅河畔的泰勒·阿瑪爾納村附近發現了一批密藏泥板。這些刻有數行整齊的楔形文字的泥板,主要是埃及法老埃赫那吞的外交和行政信函。其中許多泥板提到一位杰出的赫梯君主,并詳細描述了他的軍隊的動向。這些信函大多數是用巴比倫阿卡得語寫就的,然而有兩塊泥板卻與眾不同,它們是用一種沒人知道的文字所寫成的。
早在1834年,法國考古學家已經在土耳其的安納托利亞北部一個叫博茲柯伊的小山村,發現了一處被證明是赫梯王國首都哈圖莎的廢墟遺址。1893年博茲柯伊出土了首批泥板文,總共數千塊,上面刻有某種形式的楔形文字。細心的學者注意到,其中兩塊泥板上刻的楔形文字,和埃及阿瑪爾納村那兩塊泥板上無法破譯的楔形文字相同。正是這一意外的發現第一次將古埃及文明和赫梯文明聯系了起來。
1905年,寫有這種楔形文字的一塊博茲柯伊泥板輾轉到了德國亞述學家胡戈·溫克勒手中。溫克勒和助手于當年的10月來到博茲柯伊進行挖掘,很快挖出了許多排列整齊、保存完好的泥板文。1906年8月20日這一天,有個挖掘工人交給溫克勒一塊刻有阿卡得楔形文字的泥板。這塊泥板的文字,就是轟動世界的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戰爭和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國王哈圖施利三世于公元前1270年簽署的一項和平協議,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盟書。
這些泥板其實是赫梯人的編年史,上面記載歷史上著名的卡迭什戰役。這場戰爭發生于公元前1312年。當時埃及的法老時代已經歷了1500多年,正處于第19王朝統治之下。而赫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于安納托利亞,他們最先發明了鐵制的武器,常常攻掠周邊國家和民族。公元前15世紀,赫梯帝國進入鼎盛時期,占領了腓尼基并侵入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于公元前1304年至前1237年在位,他看到赫梯的勢力嚴重地威脅著埃及利益,雙方遲早必有一戰,便積蓄財力軍力,準備討伐赫梯,于是發生了著名的卡迭什惡戰?ǖ矏簯鹗闺p方都遭到慘重損失,只好各自罷兵。但在此后漫長的歲月中,雙方展開了拉鋸戰,連年戰火,使赫梯大傷元氣,埃及也被戰爭拖得疲憊不堪。在卡迭什之戰過后16年的公元前1259年,赫梯王國的哈圖施利三世派使者帶著一塊銀制的字板去了埃及。這便是赫梯人刻在銀板上的戰爭和約,內容包括:確立兩國間的和平,互相信任,永不交戰;一國若受到其他國家的欺凌,另一國應出兵支援;還規定,任何一方都不許接納對方的逃亡者,彼此保證互有引渡逃亡者的義務等18條。拉美西斯二世接受了赫梯人提出的和平條約。
埃及人為此把卡迭什之戰的記載與和約全文刻在了卡爾納克神廟和底比斯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廟的墻壁上,至今這些文字還保留著。
溫克勒對此當然不會陌生,而眼前的這塊泥板,正是用阿卡得語寫成的、關于雙方和約的赫梯人一方的版本。通過兩個版本的對比,溫克勒破譯了赫梯人的部分語言,為后人了解赫梯文明的基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這便是人類歷史上現存最早的國際和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盟書。埃及和赫梯憑借這一紙盟書,瓜分了他們在敘利亞巴勒斯坦的勢力范圍,使他們對這一地區的占領合法化。這個盟書或者說合約的簽訂在世界國際關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兩個不同地區的強國以盟約的形式結束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盟書在中國出現得較晚。春秋戰國時期,天子與諸侯之間、諸侯互相之間、諸侯與卿大夫之間,為政治目的經常舉行盟誓活動。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最重要的盟書是侯馬盟書,也就是春秋晚期晉定公十五年到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97到前489年,晉國世卿趙鞅同卿大夫間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這是1965年在發掘山西侯馬晉城遺址時發現的,考古人員于同年11月至次年5月進行了發掘。盟書一式二份,一份藏在盟府,一份埋于地下或沉在河里,以取信于神鬼。侯馬盟書用毛筆將盟辭書寫在玉石片上,字跡一般為朱紅色,少數為黑色。字體介于甲骨文和金文之間,稱得上是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它的發現對研究中國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的發展以及晉國歷史均有重大意義。
95歲的張頷老人對侯馬盟書的內容進行了辨析和分類,主要有宗盟類,要求與盟人效忠盟主,一致討伐敵對勢力;委質類,與盟人表示同逃亡的舊主斷絕關系;納室類,與盟人表示盟誓后不再擴充奴隸、土地和財產;詛咒類,對某些罪行加以詛咒;卜筮類,為盟誓卜牲時龜卜及筮占文辭。從侯馬盟書的內容也可以看出,在春秋末,整個社會禮崩樂壞,動蕩不安,誠信缺失,不同的宗族需要盟誓來約束結盟之人擴張自己的勢力。
中外盟書不同,背后的故事卻一樣生動。 (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