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波
在印度尼西亞,即使你不會說印尼語,如果你穿著巴迪衫,也能迅速與印尼人拉近距離,因為巴迪衫已經成為印尼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印尼巴迪印染于2009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而掀起了巴迪印染熱。
從2011年起,印尼首都雅加達南部的一個村莊帕爾巴圖被改造成了印染村,吸引許多游客前來參觀。起初,政府為村民們請來了專家,向他們傳授印染技藝。經過兩年的集中培訓,全村從兒童到成人都掌握了印染技術的精髓,可以制作出精美的印染制品。如今,帕爾巴圖每個月都會接待約300名游客,其中有半數是來參加印染課程的。只要花上7.5美元,就可以參加一個兩小時的課程,25美元則可以參加4小時的高級課程。許多生活在雅加達的居民并不了解巴迪印染的具體制作工藝,建立印染村,不僅有利于更多人了解巴迪印染,對帕爾巴圖村民的意義和影響也十分巨大。
除了巴迪印染,哇揚戲、克里斯劍也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哇揚戲的多樣性、神秘性和歷史性也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印尼傳統文化的特色。哇揚戲以精工制作的木偶和復雜的音樂風格聞名,故事源自本土的神話、古代印度史詩以及著名的波斯故事。表演者、演奏者和人偶制作者在其家庭圈子里口授表演的劇目和技巧。他們需要記住大量的故事,背誦許多古老的詩歌,并把它們詼諧地、有創造性地展現給觀眾。對孩子們來說,哇揚戲的舞臺也是人生最好的課堂。此外,皮影偶戲觀賞性極強,應歸功于人偶。盡管這種手工精心制作的人偶尺寸、形狀和風格變化不一,但是總體上來說有兩種基本類型:三維的木質人偶和平面皮影人偶。平面皮影人偶表演借助于后面的光線投影在屏幕上進行。這兩種人偶的共同點是都有風格獨特的服裝和面部特點,以及關節可以活動自如。
克里斯劍常被認為擁有魔力,既是武器,又是一種精神產品。所知最早的配劍鑄于1360年左右,它很可能通過爪哇島傳遍東南亞。配劍的刃部通常很窄,有個不對稱的刀把,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刀刃,呈顯眼的波紋外觀,稱作“帕莫爾”。劍鞘通常木制,但鐵制也大量存在,甚至有金制劍鞘。高質量劍刃的鑄造,需要融合多種金屬,數百次的淬煉以及極其精確的處理。鑄造配劍的工匠也因擁有文學、歷史和玄妙知識等而受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