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際 >> 瀏覽文章

拜占廷文明對古代文明的繼承

2015/8/3 9:58:13 點擊數: 【字體:

拜占廷文明對古代文明的繼承

查士丁尼及其廷臣
 
 拜占廷文明對古代文明的繼承

《羅馬民法大全》中的一頁

 
    拜占廷文明以其豐富的內容、完整的體系、鮮明的特點和深遠的影響獨步歐洲地中海世界,在該地區文化發展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國際拜占廷學界對拜占廷文化的研究成果極為豐碩,得出的結論也令人信服。本文旨在闡明拜占廷文明對古代文明的繼承問題。

    1 拜占廷對古希臘文明的繼承

    拜占廷帝國的疆域變動極大,但其主要區域和以首都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腹地卻始終位于古代希臘和希臘化地區。拜占廷人也一直生活在古希臘文明和文化傳統的強大影響之下,古希臘語言和文學(包括詩歌、戲劇、哲學、史學等)的優美典雅長期吸引著拜占廷教俗兩界知識分子。他們以古希臘語為交流媒介,維護著以古希臘語為核心的學術標準。直到1453年5月土耳其大軍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時,拜占廷人還在模仿著古希臘作家的文風,用希臘語記錄下帝國皇帝最后的搏殺。古希臘文化的持久魅力即便在帝國大廈傾覆之后很久,也仍然在拜占廷流亡文人身上頑強地表現出來,他們像其前輩一樣嘲笑那些講不好希臘語的外邦人,更看不起“野蠻的”北方佬和來自西地中海的拉丁人。他們以能夠講一口標準的古希臘語、寫一手精美的希臘文書法、背誦幾段古希臘史詩或戲劇臺詞為榮。他們對古希臘文化的“癡迷”極大地影響了其意大利“人文主義”的學生們,包括彼得拉克、薄伽丘等新文化的領頭人都是文藝復興運動的頭面人物,近年來陸續整理出來的這個時代人文主義者的書信清晰地描繪出這種文化聯系。

    拜占廷教俗知識分子癡迷古希臘文化不是偶然的,而是該地區特別是愛琴海地區自古以來生活狀態延續的結果。拜占廷經濟雖然屬于農業經濟,拜占廷文明具有農耕性質,但作為拜占廷文明中心區和區域經濟中心點的城市財政則主要依賴自古存在的地中海海洋經濟,帝國統治極大地得益于海洋航路上活躍的過境貿易(特別是黎凡特東方貿易),因此其繼承古希臘文化具有廣泛持久的生活需求和社會基礎。正是憑借著古希臘文明蘊藏的活力,拜占廷人在9、10世紀期間通過傳教士西里爾創造了古斯拉夫語的“西里爾文字”系統,刻意打造了包括整個東歐世界的拜占廷文明圈,并將各斯拉夫族群納入其中。而古希臘式的思維模式通過希臘語已經深入人心,成為融入其血脈的精神遺產。即便它被披上了中古基督教的外衣,也難以改變其古老的文化傳統。拜占廷基督教也因此具有鮮明的東正教特征。

    2 拜占廷對古羅馬政治理念和法律傳統的繼承

    自公元4世紀前半葉以后,以東地中海為舞臺的拜占廷帝國雖然取代了以西地中海為中心的古羅馬帝國的地位,但是它與后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直到6世紀下半葉為止的相當長時間里,拉丁語仍然是拜占廷帝國的官方語言,它和民間流行的希臘語并存兼用。拜占廷帝國的皇帝們始終緬懷羅馬大帝國的光榮,特別是在7世紀初之前的拜占廷帝國歷史早期,皇帝們無不以恢復和重振羅馬帝國昔日輝煌為己任。杰出君主查士丁尼一世更是其中的突出代表,通過近半個世紀的奮斗,終于將地中海重新置于皇權統治下,將其再度變為“羅馬帝國”的內海。古代羅馬帝國統一世界的政治理念和帝國皇帝君臨天下的榮威一直是拜占廷人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因而拜占廷人對古羅馬文化的繼承就具有天然的責任感,他們始終以“羅馬帝國”“羅馬皇帝”“羅馬人”自稱。直到1453年4、5月間著名的君士坦丁堡防御戰期間,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仍像其先輩君王一樣,高舉著羅馬皇帝的旗幟,召喚著他那些講著希臘語的“羅馬人”臣民在戰火紛飛的首都城頭拼死抵抗。雖然這是一幅非常奇特的畫面,卻反映著拜占廷人繼承古羅馬政治傳統的自覺性。

    拜占廷人堅持羅馬帝國政治理念的社會環境是與東地中海世界復雜的族群構成密切相關的。這個地區不僅存在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阿納托利亞、小亞細亞的“古代民族國家”遺產,而且有大量從東方和北方涌入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和中亞游牧部落。為了治理該地區眾多古代族群及其活動,帝國政府始終維系著龐大且完善的官僚國家體制,其核心是集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社會、司法、宗教、文化各種最高權力于一身的皇帝專制中央集權,以此實現大帝國的統治。這種帝國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是拜占廷人對古代羅馬帝國政制的繼承,只不過拜占廷人將其推向極致,從而形成了拜占廷帝國區別于歐洲其他國家最重要的政治特征。

    拜占廷人對古羅馬法律習俗的繼承更是人盡皆知的歷史事實,查士丁尼一世的《羅馬民法大全》既是繼承,也是創造,其影響至今猶存。《羅馬民法大全》不僅梳理了自古羅馬帝國哈德良皇帝以來的全部立法,而且為拜占廷人改革和整頓工作提供了統一的尺度,進而為理順帝國社會各種關系提供了理論依據。這部法典確立了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完整的法律框架和基本理念,因此它不僅成為拜占廷帝國此后歷代皇帝編纂法典的依據和藍本,而且成為此后歐洲各國的法律范本。這部法典確定了公法和私法的概念,為私有制的商品社會關系提供了法律基礎,因此對近現代世界法律史發展的影響也極為深遠。拜占廷法律史是學界比較缺乏關注的領域,因而是拜占廷研究的一個“金礦”。

    3.拜占廷基督教信仰深受古代東地中海文化的影響

    拜占廷基督教是從君士坦丁大帝推行“基督教化”政策以后迅速發展起來的,它隨著基督教教會經濟政治實力增強、勢力擴張而興起。而基督教在其最初發展的幾百年間以地中海盆地特別是地中海東岸為舞臺,早期的五大教區一度都在拜占廷皇帝統治下,為基督教各派公認的前七次“大公會議”則全部是由拜占廷皇帝主持召開的。正是在這些決定基督教未來發展的重要會議上,有關基督教核心信仰、基本教義、主要信條、神學主題、教權與皇權的關系等得以確定。拜占廷基督教(東正教)具有神秘性、保守性、正統性的特征,其形成的原因在于它在滿足拜占廷普通居民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時,接受了東地中海古代文化的影響。

    東正教的神秘性正是源于東地中海沿海多種古代文明具有的神秘主義特征。其教義認為,對于人類不可認知的神祇,人類只能通過信徒個人冥思苦想來感知這種啟示,只有通過個體“神圣化”的體驗來實現。東正教的這種神秘性與古代猶太教、古典柏拉圖主義和閃米特文明具有深遠的思想源流關系,不僅成為其神學的核心特征,而且與天主教主張的經院式理論性神學形成對照。拜占廷基督教神學的神秘性也決定了其教會制度與組織上的保守性,以及禮儀形式和崇拜習俗的正統性。對于拜占廷基督教信徒而言,原初的、用希臘語記錄下來的、未經任何添加的經典和信仰才是真理,其純潔而正統的絕對性與天主教神學截然不同。

    4.拜占廷文明具有鮮明的海洋性特征

    打開地圖仔細觀察拜占廷帝國疆域變化,人們就不難發現拜占廷文明核心區的范圍集中在從黑海經馬爾馬拉海和愛琴海至東地中海一線,形成了縱貫南北的一條“海洋中軸線”。其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恰好坐落在這個中軸線的中央部位。這不僅是地圖上的巧合,更是拜占廷帝國繼承古代帝國海洋性特征的地理表現。拜占廷人將羅馬帝國地中海東西走向的“海洋中軸線”調整為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更集中地體現出古典希臘羅馬文化以地中海為舞臺形成的海洋性特征。以愛琴海為中心區的古希臘文明和由亞平寧半島擴張而逐步形成的羅馬帝國將地中海親切地稱為“我們的海”,因為它確實是他們的內海。即便是普通百姓中流行的習俗也具有熱愛海洋、親近海洋、擁抱海洋的特點,這與內陸文明視海洋為“險境”“仙境”的風俗習慣形成明顯對照。

    海洋是拜占廷帝國的生命線,是這個千年帝國的安全屏障,也是它的物質供給通道,海洋貿易更是該文明的主要財政來源。像古代地中海各個文明一樣,海洋賦予拜占廷文明持續千年的活力,切斷了其海上“臍帶”,拜占廷文明之花便枯萎凋謝。自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啟用“新羅馬”之后的千余年,拜占廷帝國社會的精英階層和城市文化都建立在海上供給線提供的源源不斷的物質基礎上。因此,一旦皇帝阿萊克修斯一世出讓其海上貿易特權并由此喪失了海上霸權,拜占廷帝國便陷入衰落,而當這條供給線被切斷,拜占廷文明存在的物質基礎便不復存在,拜占廷帝國最終歸于滅亡。來自巴爾干半島北方的入侵雖然多達數十次,但入侵者都無功而返。只有兩次海上封鎖造成君士坦丁堡的失守,一次令帝國中心流亡半個世紀,另一次則使帝國滅亡。

    陳志強(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拜占廷歷史與文化研究”[14ZDB061]的部分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