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萬塔之城”美譽的蒲甘
站在竹制腳手架上,兩名緬甸建筑工人小心翼翼地將清潔溶液倒進蒲甘阿南達佛塔的拱形屋頂,移除防酸雨蟲害的白色外殼,讓佛塔的本來面目展露出來。這種做法在當地十分少有。素有“萬塔之城”美稱的緬甸千年古城蒲甘,正在為申請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而努力。但聯合國部分專家表示,長期忽略遺產原本面貌的“修舊如新”,給蒲甘的申遺帶來了很大困難。
蒲甘佛塔沒有柬埔寨吳哥窟、埃及盧克索和秘魯馬丘比丘有名,但在許多人眼中,這里的文化遺產絲毫不遜色,缺的只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正名。蒲甘在公元9世紀至14世紀曾是緬甸蒲甘王朝的首都,當時的統治者大量修建佛塔,讓蒲甘成為名符其實的“萬塔之城”。經過歲月洗禮,蒲甘目前只有2000多座保存完好的佛塔,但仍是世界上佛塔最多的古城之一。蒲甘建塔規模堪稱緬甸歷史上的頂峰,建塔藝術集緬甸藝術之大成,迄今依然保持緬甸宗教圣殿的地位。數千佛塔形式不同、顏色各異、高低不一,但都精雕細刻、獨具匠心。
近年來,蒲甘佛塔旅游有力地推動了緬甸新興旅游業發展。2012年,緬甸外國游客首次突破百萬。今年初,緬甸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蒲甘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緬甸政府認為,如果蒲甘申遺成功,將為緬甸帶來更有聲望的國際形象。
但目前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不少聯合國專家認為當地在修復佛塔過程中,沒有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不必要地增添了當代元素,破壞了蒲甘作為古都文化遺產的整體形象。緬甸建筑協會副主席吳孫承認,1975年的一場大地震摧毀了蒲甘的眾多古跡,政府下令立即就地重建,由于太倉促,缺乏嚴謹規劃,導致很多古跡“失去了歷史、建筑和藝術價值”。后來,軍政府在古老的佛塔上又加蓋新建筑,或干脆推倒重建,這些輕率舉措無疑嚴重破壞了歷史遺跡。
最近數十年來,緬甸政府已主持修建了上百座全新的神廟和佛塔,似有以重建取代真跡的趨勢。一些舊佛塔被安裝了現代設施,外觀保持原樣,內部地板卻被瓷磚和地毯覆蓋,祭壇上還安裝了霓虹燈,這種追求“金碧輝煌”的做法被指有損佛塔的歷史滄桑感。2003年,緬甸一位商業大亨甚至在蒲甘修建了200英尺高的觀光塔,向游客收費觀光,體驗“一覽眾塔小”的感覺。這些都對蒲甘申遺極為不利。一些專家指出,緬甸應該向鄰居柬埔寨取經。他們認為,吳哥窟一直受到專業人員的精心維護,而蒲甘的情況卻截然相反,讓人痛心。
無論申遺能否成功,從技術和資金上來說,蒲甘佛塔要獲得更好的保護,都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蒲甘考古部門主管溫良表示,政府的修復資源很有限,“我們有一些資金,但不夠。”印度新德里一家考古研究機構目前派出專家向緬甸工人提供技術培訓,這些工人此前只會給普通房屋做些修補工作,現在卻給千年老墻的裂縫涂抹砂漿,一天的酬勞只有幾美元。倫敦大學藝術史學專家伊麗莎白·摩爾現在被邀請成為蒲甘申遺的顧問,她說,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無疑會為蒲甘帶來更多國際技術支援,也會讓這里的修復工作在國際社會監督下有序進行,這對蒲甘佛塔保護是個利好消息。但前提是緬甸必須停止目前的修復亂象,將保持古跡現狀擺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