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政協委員建言:加快立法進程,保護好傳統村落

2015/3/12 11:29:28 點擊數: 【字體:


政協委員建言:加快立法進程,保護好傳統村落

云南元陽縣的牛倮普村,傳統的蘑菇房逐漸被現代的建筑代替。

    本報記者 李佳霖 攝

政協委員建言:加快立法進程,保護好傳統村落

如今山西澤州半坡古村現狀。唐大華 攝

 

    本報記者  李佳霖

    “2000年全國有360萬個村落,2001年就銳減為270萬個,現在的自然村只有200萬個左右了。最近10年失去了近100萬個村落。”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對村落的保護現狀憂心忡忡。而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對中國傳統村落調查的結果顯示,更為珍稀的傳統村落從2005年的5000個,銳減到已不足3000個,且其中不乏一些尚未被人們認識的和沒有被列入保護范圍的文化遺產。

    今年“兩會”,傳統村落保護的現狀成為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他們紛紛提交提案,對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建言獻策。

    面臨多重破壞

    “村落是農耕文化的根,是老百姓的根,并且它不能再生,消失了就沒有了。”提起傳統村落,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文物局局長詹祥生如是說。今年“兩會”,一直關注傳統村落保護的詹祥生帶來了《關于進一步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力度》的提案。

    在詹祥生看來,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傳統村落面臨著多重的破壞。“傳統村落大多數都位于相對偏僻、貧困落后的地區,處于‘散落鄉間無人識、無錢修’的狀態,得不到有效保護。”詹祥生表示,再加上近年來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或者索性遷入交通便捷,經濟開發集中,文化、教育、醫療等先進的城區居住,導致世世代代居住的老宅因長年無人居住和管理,屋頂瓦面上雜草叢生,墻體開裂傾斜,屋內木構件蟲蛀蟻啃,一般不出三年就瀕臨倒塌,如此不少傳統村落逐漸變得 “空巢化”,甚至出現“無人村”。

    同時,“建設性破壞”更給歷經數百年風雨的傳統村落以“致命一擊”。2007年,為開采挖掘300多萬噸原煤,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政府突然將有600多年歷史的半坡古村內近200戶居民進行了強制搬遷,隨后,又以復墾的名義,將其內多處明清時期的古宅強制拆除。2013年,因為要建設新型社區,河南省新鄭市薛店鎮花莊村內保存的10多座清末或民國時期的古宅也被拆除……這樣因“建設”而導致的“災難”,在全國的傳統村落中屢屢上演。

    “如此以往,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珍貴遺產將會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那份對故鄉的情感和思念也勢必會逐漸湮滅在人們的記憶中。因此,保護好傳統村落迫在眉睫。”詹祥生痛心地說道。

    將保護納入法制軌道

    近些年,社會各界已經認識到保護傳統村落的迫切性。從2012年以來,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開始對全國傳統村落進行摸底調查,目前已經有三批共2555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同時配套了相關的保護資金和政策;在民間,不少藝術家、建筑師、規劃師等也參與其中,挽救瀕臨消失的村落,尋回山水間的鄉愁。

    全國政協委員、昆明市福保文化城有限公司總經理肖燕一直關注云南省傳統村落的保護。肖燕指出,云南有502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成為全國傳統村落入選最多的省份,而保山市又以94個成為云南省入選村落最多的州市。

    而鑒于目前的法律對傳統村落復雜的現狀缺少針對性的問題,肖燕認為,亟須將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加快相關立法進程。她建議,制定《中國傳統村落保護條例》,對傳統村落保護進行立法,明確傳統村落保護的法律責任。研究制定傳統村落保護的配套政策,從土地流轉、產業引導、旅游開發、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對傳統村落給予政策傾斜,緩解城鎮化進程與傳統村落保護的矛盾。

    肖燕還認為,中央財政要進一步加大對傳統村落保護的資金扶持力度,并制定相應政策,明確省、市、縣級財政應將傳統村落保護資金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并予以安排。對編制保護規劃、歷史街區和古建筑修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的傳統村落進行重點補助,解決鄉村因缺乏保護資金而破壞傳統村落的行為。

    重視文化生態修復

    “村落是農村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大家的集體鄉愁。”在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工藝美院院長潘魯生的觀念里,傳統村落的保護,農村文化的建設是其避不開的一項內容,包括修復農村文化生態系統,激發農村文化發展活力等。

    實施傳統村落民俗修復與口述歷史整理計劃、恢復地方性民俗禮節以及本地優秀的鄉約民俗是潘魯生提案中著重強調的內容,同時,潘魯生認為,傳統村落手工藝復興計劃實施也迫在眉睫。“要加強傳統村落特色工藝知識產權的保護,開展標識注冊,培養傳承人,推動技藝傳習與推廣應用。鼓勵村民從事傳統手工藝勞作,以家庭作坊為主體,成立農村手藝合作社,同時,加強高校和專業設計機構的教育科研協作,幫助村民增收致富。” 潘魯生說。

    “保護必須以民為本,尊重村民自治的權利。”在詹祥生看來,村落以及農村文化的保護勢在必行,但是必須強調村民的主體性。“要注重村民的經濟和文化利益。把村民增加經濟收入和維護村規村俗的文化權益作為保護利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確保村民在保護開發中獲益,如此可避免傳統村落的‘老齡化’‘空巢化’及鄉土文化傳承斷層的現象發生。”詹祥生強調。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