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賈玲演出小品《木蘭從軍》。
中新網7月14日電 近日,喜劇演員賈玲被指在某綜藝節目中“惡搞花木蘭”,有報道稱賈玲“將巾幗英雄花木蘭塑造成貪吃、不孝、胸無大志、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引發爭議。其實近年來,“惡搞古人”的事件時有發生:“詩圣”杜甫成為了“插圖模特第一人”,包大人也因“黑”被“惡搞”,而屈原更一度成為豬飼料的品牌。以下,中新網為您梳理。
賈玲“惡搞”花木蘭引爭議
我們還是先從賈玲說起。近日有報道稱,賈玲在《木蘭從軍》小品中“身穿古裝,嘴啃燒雞走上舞臺,將中國古代巾幗英雄花木蘭,惡搞成貪吃、不孝、胸無大志、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
7日,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刊發公開信,要求賈玲及劇組“立即停止這種低俗行為,向全國人民尤其是向木蘭家鄉——河南省虞城縣人民公開道歉”。而此時距離該節目播出的6月27日已經過去10天。
對此,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宋成樹還表示,“花木蘭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縮影,節目中將她惡搞成貪婪自私的傻大姐形象,嚴重違背了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精神”。
河南省商丘市文史專家郭義方更是將該事提升到了“玷污民族文化”的高度,直指其“誤導青少年陷入迷途,更是愧對后世子孫”。
不過,針對專家的炮轟,也有網友提出質疑。網友@從ME到GIS指出,網上批賈玲侮辱了民族英雄,呵呵,搞笑的是花木蘭當時屬于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人,何來民族英雄一說。同時,也有網友質疑花木蘭這個人物的真實性,稱其只是“一個北魏時期鮮卑族的虛構人物”。
而該節目出品方的相關負責人則表示“惡搞花木蘭”的說法并不妥當:“‘吃虧是福’是這個小品的主題,特別是結尾花木蘭接到任務去打退敵人那一段,賈玲為了這段戲也練了很久,就是想表現出花木蘭英姿颯爽的形象,這與前面相比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這也是我們制作節目的初衷。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理解,我們應該完整地看待一件事情。”
資料圖:互聯網上對杜甫的惡搞形象。
“杜甫很忙”成為一種“創意”
其實早在2012年,唐代詩人杜甫就已成為被“惡搞”的對象了。這一年的3月,“杜甫”在網絡躥紅,關于他的涂鴉圖片在微博上瘋轉:腦洞大開的網友紛紛為“杜甫”形象進行再創作,杜甫時而手扛機槍,時而揮刀切瓜,時而身騎白馬,時而腳踏摩托。杜甫的這一系列形象被網友戲稱為“杜甫很忙”。
在人教版語文必修課本中有這樣一個配圖:一臉肅穆的“詩圣”杜甫端坐在巖石上,形銷骨立,帽帶飄揚。據悉,這幅教科書中的杜甫肖像由國畫家蔣兆和于1959年創作。2014年,該幅作品還曾在“不盡丹心——蔣兆和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中亮相。
而就是這幅圖畫讓杜甫成為了“插圖模特第一人”,從課本跑向網絡:網友們花招百出,讓杜甫扮演了狙擊手、送水工、肌肉男、短裙女郎,乃至更高難度的高達戰士、杰克船長等影視或動漫角色。有的畫作還加入了“魔獸世界”等場景,或者有“李白”等人客串出鏡。
資料圖:諸葛亮“諸葛暗”“諸葛孔明”對比圖。
“杜甫很忙”之后,“李白很忙”、“辛棄疾很忙”也應運而生。李白和辛棄疾在網友的畫筆下也開始了各種的忙碌:購物、賣西瓜、裝酷,還要做魔法師、導彈發射兵。與之相類似,一張諸葛亮與“諸葛暗”的對比圖隨后也在微博熱傳。在網友的PS手法下,諸葛亮的反面“諸葛暗”就變成了一團黑影,而“諸葛孔明”對應的圖像則是一團人形黑影的雙眼處有兩個白色圓孔。
資料圖:2012年4月15日,北京第七屆囧囧有神同人動漫展,動漫愛好者推出了“杜甫很忙”主題紙袋頭套。圖片來源:新京報
和眼下賈玲被專家炮轟的后果不同,“杜甫很忙”等一系列“惡搞”并沒有招來過多的罵聲,反倒在某些地方成為了一種“創意”。眾多游戲、商品、活動也打起杜甫主意,“綁架”其為形象代言人。當年在北京舉行的第七屆“囧囧有神同人動漫展”上,動漫愛好者還推出了“杜甫很忙”主題紙袋頭套。
甚至,“杜甫很忙”也引起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的注意。2012年恰逢杜甫誕辰1300周年。4月中旬,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啟動了“‘我心中的杜甫’——紀念詩圣1300周年誕辰全球華人創意大賽”。博物館副館長方偉表示,大賽去年就已籌備,原本只是關于杜甫的書畫大賽。“杜甫很忙”事件發生后,博物館決定將大賽擴展為創意大賽,不拘一格收納有關杜甫的創意作品,包括動漫等形式。
方偉說,博物館有傳播文化的職責,而“杜甫很忙”事件的出現說明傳統文化傳播的方式與現代青少年的思維、愛好仍結合得不夠好,還有很大空間可以提升。如何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有效傳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這才是值得我們文化工作者甚至整個社會反省、思考和探索之處。
不過,對于這種“惡搞”也有專家持反對意見。湖北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馮桂林認為,無論 “杜甫很忙”還是 “諸葛亮不亮”,都是網絡上“惡搞文化”的體現,這是一種亞文化現象,是網友用來發泄情緒的方式之一。盡管不少人認為此行為并不帶惡意,純粹是為了搞笑、好玩,但馮桂林表示,如果這種不尊重傳統的惡搞泛濫成災,是具備非常明顯的危害性的:輕則使得嚴肅正常的話題庸俗化,重則容易造成人們好壞是非不分,鑒賞能力的缺陷。因此,馮桂林告誡網友:惡搞要有度,不能超越一定的底線。
微博段子“惡搞”包大人 被質疑為營銷策劃
“杜甫很忙”系列熱潮還未散去,包拯包大人又開始忙起來。2012年5月,包拯紅透微博,網友圍繞著包大人的“黑”,創造出了一系列“惡搞”版本。
和杜甫不同,網友“惡搞”包大人的形式不是p圖片,而是微博段子。流傳較為廣泛的是這樣一個段子——展昭給王朝和馬漢講自己的英勇故事:“那天我探逍遙樓,獲得重要情報,卻誤中機關,身受重傷。我強提一口真氣,支撐到開封府,突然眼前一黑。”馬漢關切地問:“你昏倒了?”展昭:“不,是包大人出來了。”而包拯臉上的月牙形標記也被“惡搞”成“白天不懂爺的黑”。
隨后,購物網站、殺毒軟件、電器品牌紛紛將“包大人”套入宣傳語打廣告。而也有網絡營銷業人士質疑,“包大人很忙”是一次有策劃的“虛火”。
光明網的一篇評論也指出,這種“惡搞”古人的網絡段子背后存在著“營銷”的影子。該評論稱,商家利用活躍的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力進行炒作、營銷。因為古人本身具有的歷史文化特殊性及知名度,惡搞古人可以在短時間內引起社會廣發關注,或褒或貶都在提升商家品牌的熱度,在指責聲中,商家的品牌知名度、效益就會隨之而來。
資料圖:“屈原”牌飼料引起一片爭論。圖片來源:長沙晚報
“屈原”曾成豬飼料品牌
當然,一些“營銷”手段已經不滿足于躲在“惡搞古人”的背后。2006年,詩人屈原就已經成為了一款豬飼料的品牌。
據悉,“屈原牌”豬飼料系湖南岳陽市一家企業的產品,曾榮獲2004年“湖南省名牌產品”稱號,公司生產的“屈原”牌飼料通過工商部門成功注冊。岳陽市工商局商標科的工作人員說,“屈原”命名豬飼料并沒有違反《商標法》的規定。屈原牌是國家商標局注冊的,《商標法》沒有禁止的,就是許可。該公司一位負責人表示,“我們之所以注冊為‘屈原’牌,是因為我們所處的地方在屈原管理區,絕對沒有要去褻瀆愛國詩人屈原的意思。”
然而很多網民持反對意見:先圣屈原已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精神載體,將豬飼料與屈原強行捆綁在一起,讓人產生一種對傳統文化遭到惡搞和褻瀆的憤怒。
湖北秭歸人民全力為“先賢”維權,秭歸縣屈原文化研究會代表屈原故鄉人民向廠家發函,對這種“褻瀆先賢”的行為表示強烈不滿。
而后為維護屈原形象,保護和運用好“屈原”商標,秭歸縣工商局與國家商標評審委員會取得聯系,咨詢了撤銷“屈原”牌豬飼料商標的具體事宜。國家商標評審委員會負責人明確表示:“一旦具有法人主體地位的單位提出撤銷申請、搜集相關證據后,商標部門即可特事特辦,以最快速度撤銷。”
專家呼吁,問題的根本解決方案還是完善立法,加強對歷史名人這一公共資源的保護和合理使用開發。宜昌市文聯副主席王作棟認為,我們應該堅守民族精神的底線,對于很多歷史和當代名人而言,他們的姓名不屬于其個人。屈原承載著民族精神的內容,已經成為一種公共資源,一種文化品牌。注冊這樣的商標,實際上是利用公共資源來謀取商業利益。能不能被審批,需要依靠商標審批部門對社會情感的主觀把握,嚴格來講是不應該被核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