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強文物保護和合理利用,傳承文化根脈凝聚民族精神。會議認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國家文明的“金色名片”。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國民道德素養,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
重在保護
會議認為,要編制實施文物保護規劃,對存在重大險情的文物及時開展搶救性保護,嚴防拆真建假、拆舊建新等。與此同時,推進珍貴文物保護修復工程,抓緊完善文物建筑防火和古遺址、古墓葬等防盜防破壞設施。
近年來,“拆真建假”、文物盜竊、文物建筑起火等事件屢禁不止。從幾年前的梁林故居被拆事件,到去年的“中原第一文物古村落”河南鄭州上街區馬固村被拆事件,古建筑被拆,著實令人扼腕嘆息。
惡意拆除這一“人禍”尚未完全禁止,文物古建起火這一“天災”同樣讓人悲從中來。據《京華時報》報道,2016年2月20日下午,貴州劍河縣溫泉村苗寨起火,連接成片的木質吊腳樓被引燃,共燒毀房屋60棟,受災群眾達120人。村民反映稱,當地政府為“靚化”房屋在外墻涂刷的油漆助燃,且村里的消防栓內無水。當地政府稱,家用電器數量激增,村民消防安全意識薄弱,致使當地消防隱患難以完全排除,現正考慮使用阻燃材料對吊腳樓進行防火處理。
強化管理和執法
會議指出,要健全文物登錄制度,建立國家文物資源數據庫。調查督辦重大文物違法案件和安全事故,嚴打盜竊、破壞文物等行為。建立文物保護責任終身追究制。
在這一系列文物破壞事件的背后,文物保護意識淡薄,固然是原因之一,但相關監管部門因監管乏力同樣難辭其咎。在文物被拆之后去追究責任,在古建燒毀之后去總結經驗,這一切,都無法令被拆的文物和已經燒毀的古建重現于世。眾所周知,文物是有其不可復制性的,一旦毀壞,就是人類文明史上的永遠損失。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強化管理和執法才顯得尤為重要。
合理適度利用
會議強調,要將更多博物館納入財政支持的免費開放范圍。發揮文物資源在旅游業中的重要作用,推動文博創意等產業發展。對社會力量自愿投入資金保護、修繕市縣級不可移動文物的,可依法依規在不改變所有權的前提下,給予一定期限的使用權。
眾所周知,博物館在促進人類文化交流、豐富文化多樣性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各級政府對博物館的重視程度日漸提高,而進一步完善博物館的各項設施建設,同樣離不開各級政府的財政支持。
加大政策支持
保障文物保護經費投入,探索設立文物保護保險產品。鼓勵民間文物合法收藏,支持非國有博物館發展。針對彩塑壁畫、紙質文物、紡織品等保護實施一批重點科技示范工程。
在過去的2015年里,中國的博物館數量達到了4500余座,越來越多的私人博物館、小微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這些私人博物館、小微博物館的發展,更需要國家資金、政策等的扶持。而一系列針對各項文物的科技示范工程的建設,更是需要國家各項政策的具體指導。
大力培養文博、文物保護修復等人才
會議同時認為,要用廣博的文物資源滋養人文根脈、豐富群眾精神家園。
據報道,國家文物局曾做過調查,全國文物系統3000多萬件館藏文物中,半數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而統計顯示,我國真正從事文物修復工作的人員,全國也不過2000人。二這之間的巨大反差表明,培養專業文物保護與修復人才已迫在眉睫。
近日,一部名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火了,同樣火起來的,還有一群人——文物修復師,和一個職業——文物修復。文物修復在文物保護與利用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對這樣一個行業的關注,無疑會讓更多的人關注文物與文物保護,也會吸引更多的人從事這一相對“冷門”的職業。只有更多人關注與參與進來,才能真正迎來文化的發展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