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場考古學領域空前規模的多學科、多視角、多課題、多成果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閉幕之際,一份包括強調科學發展公共考古的“鄭州共識”獲得與會700余位專家學者的一致通過。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劉國祥研究員介紹,考古學當代價值和公共考古的意義已經凸顯于學術界和社會發展領域。公共考古的研究與作用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舉例介紹,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溝遺址發現8000年左右的碳化小米窖藏既取得早期農耕文明初始的實證,也奠定了世界糧食原產地之一的關鍵地位。通過敖漢舉行的“世界小米大會”廣泛傳播,當地小米農業已顯現長足的發展。復旦大學教授高蒙河認為,公眾考古傳媒、公眾考古教育、公眾考古活動和公眾考古展示等是我國目前公共考古的特色內容,并建議開展探索培養考古策展人嘗試。中國社科院院士、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代表與會學者在宣讀《鄭州共識》時指出,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成長發展的深厚基礎,考古學的研究成果,對于傳承中華文明、維系民族精神、推動社會發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力開展公共考古,努力做好考古成果的宣傳和普及,充分體現考古為人民的理念。”他強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