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版照片,左上圖為:海昏侯墓出土的馬蹄金(2015年11月24日攝);右上圖為:海昏侯墓主棺出土的金餅、馬蹄金、麟趾金和金板(2015年12月24日攝);左下圖為:海昏侯墓出土的龍虎形玉佩(2015年11月18日攝);右下圖為:海昏侯墓出土的刻有“大劉記印”字樣的龜形玉印(2015年12月13日攝)。
“丹東一號”考古人員在水下工作(2015年10月5日攝)。
陜西寶雞市周原遺址出土的青銅器。
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蓮子灣遺址出土陶器。 圖片均為新華社發
昨日,考古界的“奧斯卡”——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發布,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河南漢魏洛陽城太極殿遺址、內蒙古多倫遼代貴妃家族墓葬等10個項目入選。
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徐光冀直言:“2015年算得上是考古界的一個豐收年,好項目很多。一批項目都是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記者也發現,與往年新發現項目知名度偏低相比,今年獲選者中有多位“網紅”。
10個項目回首百萬年
今年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最突出的特點是跨度大。
第一個跨度大,是綿延時間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介紹:“10個入選項目中,遠至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近至近代的致遠艦,每個時期都會有考古新發現。”
第二個跨度大,是發掘內容差異大。海昏侯墓發現了大量的金器,出土文物反映出劉賀從王到皇,又淪落成侯的跌宕一生。而湖北大冶銅綠山四方塘遺址墓葬區則發現了一批勞動者的墓葬,雖然出土文物有限,但正是這樣的勞動者在默默推動著社會的進步。
數十年老項目新獲選
翻閱入選的10個項目,不少居然都是老資格。河南洛陽漢魏洛陽城太極殿遺址的發掘,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初。當時,考古工作者勘探發現了這座宮城遺址,并結合記載提出了這里可能是北魏宮城的認識。還有云南甘棠箐舊石器遺址,是1984年文物普查時的發現,1989年曾經進行過一次考古發掘。
此次新發現的地域分布也更加均衡,入選項目被幾個文物大省包圓兒的情況沒有再現。而且,古代少數民族、邊疆考古發掘也在新發現中占有一席之地。
考古不再嚴卡時間檻
今年入選“十大”的項目中,最年輕的是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歷史只有一百多年。劉慶柱解釋:“考古發現最重要的意義是證明歷史。”
面對越來越多的考古評選出現,專家認為,十大考古在考量學術價值的同時,還要關注調查與發掘程序的規范性和科學性。“比如鼓勵新方法新技術的探索和應用,并強調發掘過程中及之后對遺址、遺跡和出土文物的保護等。”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
1云南甘棠箐舊石器遺址
2江蘇興化、東臺蔣莊遺址
3浙江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
4海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
5陜西周原遺址
6湖北銅綠山四方塘遺址墓葬區
7江西南昌海昏侯墓
8河南漢魏洛陽城太極殿遺址
9內蒙古多倫遼代貴妃家族墓葬
10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
歷史新解
遼代蕭皇后是漢相蕭何后人
內蒙古多倫遼代貴妃家族墓葬中找到一盒墓志,四周裝飾十二生肖人物,陰刻篆書“故貴妃蕭氏玄堂志銘”幾字。據墓志及結合相關史料,該貴妃為遼圣宗妃,出自遼代后族最為顯赫的蕭阿古只一系。
更有意思的是,墓志中記載“遼皇族耶律氏漢室之宗,劉氏也。后族系出蘭陵,而蘭陵蕭氏之祖是漢相蕭何的子孫。”劉慶柱說:“這是少數民族與漢族聯姻的最好證明,恰恰說明自古我們就是多民族友好共處的。”
同時,該墓葬還有大量西亞風格遺物出土,比如玻璃器等,這也彰顯了有容乃大氣魄。
史料記載,此次發掘的蕭皇后其家族在遼代九帝中共出過四位皇后,是遼外戚最為顯赫的一支。目前,考古工作者懷疑墓葬中的這位是遼圣宗的第一位皇后,但結論還有待探討。
“大禹”的前輩找到了
2007年,良渚文明的都邑——良渚古城在浙江余杭被找到,轟動海內外。這次,考古工作者在古城外圍找到了一處規模宏大的水利系統,其年代距今約5000年。
“一直有人質疑大禹治水會不會只是傳說。可這個發現時期更早,有理由讓我們相信大禹并非空穴來風。”北大考古文博學院資深教授嚴文明說,這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
同時入圍“十大”的江蘇興化、東臺蔣莊遺址,是考古工作者第一次在長江以北地區發現的大型良渚文化聚落,突破了以往學術界認為良渚文化分布范圍北不過長江的傳統觀點。墓地中還發現了無首、獨臂等尸骨遺骸,這些可能與戰爭或者戍邊有關。專家解讀,他們可能就是曾捍衛良渚王國的英雄。
礦冶遺址首次發現墓地
以往考古,大多見物不見人。這次在湖北大冶銅綠山四方塘遺址墓葬區,考古工作者第一次在礦冶遺址發現了135座墓地,揭示了礦冶生產的管理者和生產者的相關信息。
同時,170余件銅、陶、玉、銅鐵礦石等文物出土。根據隨葬品情況,專家推測著墓主的身份,有些隨葬銅兵器的,可能與礦區安全保衛有關;隨葬銅斧、銅鑿、銅刮刀的,可能與礦區采冶、竹木管理和制作有關;隨葬銅削刀的,可能與生產記錄相關。還有一些隨葬孔雀石、鐵礦石、石砧等碎礦工具的或無隨葬品的小型墓墓主,可能是礦冶生產底層的技工或工人。
本屆評委會主任委員李伯謙介紹,這次發現是首次較為完整地揭示了采選冶銅遺址與墓地組成了一處銅礦產業鏈,為研究春秋時期銅綠山乃至中國古代礦冶生產中的人力分工和技術種類等問題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值得一提的是,遺址冶煉場出土爐渣分兩批次進行了檢測,含銅量平均為0.49%和0.68%。這些說明當時煉銅技術已達到了近現代冶銅技術的水平。
劉賀墓入選不光憑名氣
入選的10項里,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知名度無疑最高。去年11月,這位富可敵國的“有錢人”開始頻繁刷屏,尤其是隨著身份被遺骸腰間一枚刻有“劉賀”字樣的私印揭曉后,這位只活了33歲,卻一生跌宕的傳奇人物更是成為關注焦點。
然而,專家坦言,海昏侯墓獲選與其知名度高沒啥關系。劉慶柱解釋,主要是新的發現多、內涵豐富、保存完整等,迄今該墓已出土的1萬余件(套)文物,形象再現了西漢時期高等級貴族的奢華生活。出土數千枚竹簡和近百版木牘,也是我國簡牘發現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發現。出土的整套樂器,再現了西漢高級貴族的用樂制度。出土的5輛安車、大量偶車馬,特別是兩輛偶樂車,為西漢高等級貴族車輿、出行制度作了全新的詮釋。諸多帶有文字銘記的漆器和銅器,則反映了西漢時期的籍田、酎金、食官等制度。“這些重要性不可回避,評審時專家意見基本一致”。
海昏侯墓考古隊領隊楊軍昨日在現場介紹,考古工作仍在進行,主要是對青銅器、漆木、竹簡等進行保護。同時,考古工作者正在試圖揭秘5號墓主人身份。
致遠艦沉在
丹東市50公里外
2013年11月,為配合丹東港海洋紅港區的基建項目,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會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涉海基建范圍內的水下文化遺產調查工作。最終,考古人員在距離丹東市西南50多公里海域處、深達24米的海底找到一艘鋼鐵沉艦,并確認為清北洋水師的致遠艦。
被發現時,沉艦整體受損嚴重,有多處火燒跡象。從周邊拋撒的鋼板、木質船板、鍋爐零件等物品,專家推測這里發生過劇烈爆炸。
從歷次考古發現并提取的水下文物中,有一批確證“致遠艦”身份的遺物。其中包括方形舷窗、152毫米炮彈、十管加特林機槍、魚雷引信、“致遠”文字款識的定制餐具等。
這一次的考古調查發現,為中國近代史、甲午海戰和世界艦船技術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考古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