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話語 傳薪絕學】
開欄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絕學”指瀕臨滅絕的重要學問,它們記錄著人類文明的來龍去脈和流轉變遷。即日起,本報開設《中國話語·傳薪絕學》專欄,邀請“絕學”的學科帶頭人、研究專家,述析“絕學”的傳承現狀和發展困境,關注新時期復興“絕學”的探索與思考。
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正如習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的,“看上去同現實距離較遠”,但該學科“事關文化傳承的問題”。黨和國家一直都“重視這些學科,確保有人做、有傳承”,因此新中國60多年的甲骨文商史研究取得了輝煌成就。
甲骨文是我國商朝晚期使用的占卜記事文字。商紂王失國埋卜,被埋在廢墟下的甲骨文也不復為人所知。直到1899年,愛國主義學者王懿榮第一個鑒定并重金購藏了“確在篆籀之間”的甲骨文。從此,甲骨文身價倍增,成為每字“價銀二兩五錢”的天價珍玩。隨著1903年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鐵云藏龜》的出版及其后甲骨的不斷著錄,甲骨文走出了學者的書齋,從“秘不示人”的個人摩挲雅玩變為大眾可及的“公器”。自此,甲骨文成為全社會的文化財富吸引著更多學者投身研究之中。
20世紀20年代,疑古辨偽之風大熾。5000多年的中國歷史,經過“古史辨派”學者“把偽史和依據偽書成立的偽史除去”的一番考據,剩下的就“只有千年了”,甚至連戰國末期屈原的存在都屬疑辨之列。
就是在“中國古代史上科學考古資料上的極端貧乏”的時候,殷墟甲骨文所傳承的商代歷史信息使史學家擺脫了疑古過頭的困境,并走上了“釋古”“考古”的史學研究康莊大道。
史學大師王國維在1917年《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續考》中,不僅糾正了《殷本紀》所列個別世次的錯誤,還互證《史記》的科學性,指出其所列“有商一代先公先王之名,不見于卜辭者殆鮮”。不寧唯是,王國維還大力抉發甲骨文中傳承的古代史蹤與古籍中的“不雅馴之言”相勘校,進一步肯定了《山海經》《竹書紀年》等古籍的價值。
到了20世紀30年代,甲骨學一代宗師郭沫若把“新興科學的觀點”引入甲骨文研究領域,從而開辟了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史學研究的新天地。他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依據“商代已有文字”,破天荒地把殷代作為“中國歷史之開幕時期”。自此,有甲骨文記載的商王朝在歷史上的真實存在不容置疑。
隨著甲骨文新材料的不斷發現和著錄,甲骨文的商史研究也不斷深入拓展。2011年,幾代學者聲聲喚的“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科學性強的《商代史》專著”終于出版。這是由于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應用,為發掘和弘揚甲骨文中的歷史文化信息提供了“顯微鏡”和“望遠鏡”,從而使研究既能見微知著又能高屋建瓴;這也是中國社科院老中青三代學者躬逢盛世,得到國家重視與支持的結果。《商代史》既是百年來甲骨學商史研究的繼承和總結,也是今后研究不斷創新的起點和基石。
甲骨片中歷史信息的傳承,是以識讀構成篇章的文字為前提的。目前,甲骨文破譯正面臨著瓶頸。在已知的4300多個甲骨文字中,有1100多字的考釋已被公認。還有500多字已進行過考釋,但尚需進一步研究。剩下所不識的字,多為人名、地名或物名,其義可知,但不可得其音讀。這是因為甲骨文的一些元素有的已在中國文字的發展過程中變異、失傳,再想釋讀已非常困難。因此,不少文字學家不斷拓展研究途徑,如利用數碼技術再現骨片和拓片上文字點劃的痕蹤,開展與金文、簡帛等古文字研究領域的聯合攻關等,這將會使破譯工作有所發現和前進。
讓文物“活”起來,使甲骨文中傳承的文化基因為廣大群眾所感知,并成為精神生活的盛筵,這也是甲骨學者的使命和責任。國家典籍博物館舉辦的“甲骨文記憶展”,把館藏珍貴甲骨文與甲骨學百年發展成就相結合,使青年學子在“六十甲子柱”中盤桓忘返,在“甲骨姓屬林”中尋覓流連。還有墨苑新葩——樸拙、雋永的甲骨文書法,不僅普及了文字考釋成果,也豐富了群眾精神生活。潤物細無聲。在潛移默化間,將會使更多人成為甲骨文化的傳承者。
百多年來,甲骨文的重要文化價值在傳承中弘揚,在弘揚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因此,甲骨學冷門不冷,代有傳承,將會不斷地前進和取得更新的成就!
王宇信(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北京師范大學“985”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