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②
【同源】
公元前1043年,剛剛平定天下的周武王突然駕崩。年幼的成王即位,武王之弟周公攝政。武王三位鎮守東方的兄弟叛亂,周公苦戰三年方平息。
靠兵威只能威懾一時,只有禮樂才能教化人心。在平叛、分封功臣之后,周公開始制禮作樂。
其中有一套紀念武王伐紂之功烈的樂舞——“大武”?上v經秦火,大武的全貌早已不得見。只有當年的歌詞片段保留在了《詩經·周頌》中,其中《般》的末句云:“時周之命!”意為天下都要順承周王的命令。
以王命為代表的統治秩序,正是宗周禮樂精神的核心。周代有“冊命”禮,但完整的“冊命”禮已經失傳,僅有蛛絲馬跡可供我們追溯那典雅的禮容。如《禮記·祭統》記載,天子賞賜爵祿一定要在太廟里進行,表示這爵祿是來自列祖列宗的。但許多細節問題后世的學者們仍爭論不休。如《左傳》里提到晉文公“出入三覲”。字面上看,“覲”是覲見天子的意思,“三覲”似乎是指冊命的時候晉文公見了三次周王。具體如何?歷代學者各抒己見,聚訟紛紜。
幸運的是,青銅器銘文給我們提供了新的線索。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組銅器,是西周晚期一位名叫“頌”的貴族所作,包括1鼎(圖①)、1簋(圖②)。其銘文大體一致,完整記載了周王冊命的場景。細細讀來,當年的典禮如在目前:
公元前825年5月27日清晨,周宣王駕臨成周(今洛陽)康宮宗廟群中的昭王之廟。太宰“引”,引頌進廟門,立廷院中央。周王讓史官“虢生”宣讀。虢生道:“周王有令:頌,任命你掌管成周二十家賈師(商人的首領),并監督新來成周交易的商賈。將交易所得物品上供宮廷。賜黑色帶刺繡花邊的官服,朱紅蔽膝,大紅衣帶,帶鑾鈴的旗幟和一套馬籠頭。”頌跪拜,行稽首禮。捧過命書,退出王廷。(安奉好命書后)返回王廷,向宣王進獻珍貴的玉器。頌感激報答天子的寵命,故做了這一套寶貴的列鼎(列簋)。以求先人的庇護和賜福,并誓永作天子賢臣,子孫將永遠寶藏這套器物。
至此可知所謂“出入三覲”,很可能就是“出納三瑾”的通假,指的是晉文公受賜之后,向周王進獻了三枚美玉。
頌的職務,相當于《周禮》中的“司市”,即管理市場交易的長官。據《周禮》的記載和頌所賞賜的物品判斷,這種官職的爵位是比較低的。但為了紀念這次王命,頌所做的銅器卻非常多,皆形制精美,工藝精湛。目前尚存于世的,除了故宮博物院所藏,臺北故宮還藏有1鼎、1壺。另外,上海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乃至海外收藏機構皆有相關藏品。綜合來看,頌當時所作的或許是5鼎、6簋、2壺、1盤、1匜。
我們知道,周代還有“列鼎”制度:天子享九鼎八簋,之下諸侯、大夫、士依次減少。而頌所作器物的種類、數量與同時期晉國國君墓葬中的器物組合一致?梢娖浼易遑斄π酆瘢嗫梢娢髦芡砥谝延辛“禮崩樂壞”的先兆。
頌還曾任周王的史官,稱“史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史頌簠(音甫,一種方形的盛放飯食的器皿)、臺北故宮收藏的史頌簋,均出自史頌,故銘文稱“史頌”的器物與單稱“頌”的器物合稱“頌”組器。其中,史頌簋銘文記載,頌還曾受命,去聯通蘇國(今河南溫縣西南)的津渡,使蘇國的民眾能到成周貿易。足見西周晚期成周市場對周王室的重要。
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宣王插手魯國內政,廢長立幼,諸侯多畔,與西戎的戰事失利,終于使西周在幽王時轟然倒塌,煊赫一時的頌家族隨之覆滅。成周市面的繁華,頌家族的榮光,與珍貴的銅器一起被深埋地底。
頌器的出土約在清代,至遲在道光年間,頌器已經見諸廠肆,進而流入了宮廷。臺北故宮的頌鼎、頌壺、史頌簋,以及北京故宮的頌鼎,皆來自清宮舊藏。史頌簠則在民國時被溥儀運到天津,抗戰勝利后重回故宮。頌簋經劉鶚、馮公度遞藏,解放后由馮氏后人捐獻,1956年入藏故宮。
如今,在紫禁城承乾宮的青銅器館里,三件頌器安放于展柜之中。整日面對如織的游客,它們似乎在默默訴說著當年的故事,召喚著如星辰般散落人間的兄弟,也展示著宗周禮樂的流風余韻,供人們追溯、嘆惋。
。慁i宇,作者單位:故宮博物院器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