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泥土中深埋了幾百年上千年的文物沾滿了泥土,有些也早已銹跡斑斑,經過專業的文物修復,這些文物才能恢復光鮮的外貌,在博物館的玻璃櫥窗內熠熠生輝。昨日,由甘肅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承辦的絲綢之路文物保護科技研討會——全國第十四屆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學術研討會在蘭州舉行,來自全國百位文物保護行業與會專家就近年來的文物保護、清理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文物保護 風險管理刻不容緩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龔德才在現場表示:“文化遺產是文化傳承的紐帶和人類文明的瑰寶,然而很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卻因遭受自然或人為因素的破壞,正面臨損毀和坍塌的風險。因此,在文化遺產的保護方案設計和技術實施過程中強調‘風險管理’是刻不容緩的。”
記者了解到,此前龔德才科研小組發現,利用酶促聚合反應修補古代絲綢纖維的微裂隙,可增加脆弱絲綢文物的強度,從而為珍貴文物的保存與研究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這種新方法還可用于其他蛋白質類文物(如羊毛、頭發、皮革和羊皮紙等)的保護,應用前景廣闊。
高科技助力文物修復
昨日論壇的主題是文物保護化學學術研討,來自全國各地的百位專家就各自不同溫度、濕度下文物的保護進行了探討,專家們也在研究和探索通過高科技的保護手段,及早發現文物內部病變,及早進行文物保護處理。
文物修復是考古學中的一個門類,從最早的憑借肉眼對霉斑、縫隙進行修復,到現在借助紅外熱播技術、高光譜技術、X射線對文物進行掃描,都可以及早發現文物內部的病害信息,以期做到及早預防和保護。
記者現場采訪了解到,紅外熱波技術目前在文物保護研究中的應用還比較少,但這項技術具有其它檢測技術所不具備的特有的優勢:不用跟文物接觸、不會損傷文物,尤其適合壁畫、石雕、古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的現場實時檢測,是一種新興的無損檢測方法,可廣泛應用于文物預防性保護以及工藝技術的研究。
各地專家獻計獻策
來自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楊盛分析了成都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的修復與保護工作。他說,成都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這種氣候有利于各種生物的生長,因此該遺址區域的土壤及方磚出現了風化,他就該遺址上苔蘚植物調查、標本采集、標本培養和整理鑒定工作提出了防治對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鄧天珍則運用科學的分析檢測手法對張家川馬家塬出土的金銀鐵飾件進行清理,這些長埋在泥土中的器物受物理和化學等作用的影響,裂隙、殘缺、孔洞等病害布滿器身,有些器物甚至還在泥土的包裹中,需要邊清理、邊滲透加固才能露出真容。鄧天珍通過滲透加固、機械除銹、粘接補配、做舊等方法,有效地保護修復了這批金銀鐵飾件文物,還原了其文物的歷史、藝術及研究價值。